在雕版印书时代,插图是很少见的。直到石印技术出现才使形象复制成为可能,画家不必再借刻工之手,而是可以直接用传统的方法绘制,晚清迎来第一个视觉图画的高潮。20世纪初,印刷速度更快的凸版印刷由此逐渐取代了石印,凸版印刷的插图通常非常精美,但也非常耗时耗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胶版印刷兴起之后,插图又一次迎来高潮,是各种画报、期刊上最出风头的视觉要素。与之鼎足而立的摄影图片强调新闻性,插图则更体现艺术性。到了五十年代以后,以连环画、新年画、宣传画为主的印刷图像承担了向群众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当时最知名的美术精英几乎都参加过连、年、宣的创作,极大提高了这些原本属于大众传播领域出版物的艺术质量。改革开放以后,插图受到了摄影和以摄影为主的电脑制作图像的冲击。21世纪以来,结合数字技术的插图又作为一种个性化、创意性的创作形式受到青睐。
姜庆共、周祺表示,图画是绘画或插画的俗称。在上海开埠之后的传统印刷至新媒体时代的百年历程中,插画多变的个人化表现形式带给城市文化及个人记忆的回顾是极为丰富的,图像档案将给城市文化研究带来新的观察视角。
张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
讲座|我们身边的图画
特邀本次展览美术指导姜庆共老师和资深印刷工程师顾越敏老师以“我们身边的图画”为主题聊一聊30张未展出的室外图画作品以及那段看得见、摸得着的印刷史。您可以将有上海图画的实物带至现场与主讲老师和现场观众交流分享哦。
时间:1月14日下午2点
地点:徐汇艺术馆(淮海中路1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