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传承人朗读解读~~~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传承人朗读解读~~~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传承人朗读解读
80多年前的沪语童谣“活”了
姜燕
■ 徐维新
■ 老上海童谣
  3000首被发现刊载在上世纪30年代刊物的上海童谣,由两位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传承人朗读、解读,发黄的刊物上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的歌谣在软糯的上海闲话中“活”起来。近日,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微信公众号推出早年上海童谣系列文章,音频、视频、文图并茂,深受欢迎。

  沪语童谣“上海味道”

  “北风起,树枝摇,麻雀们一阵吵闹,吱吱啁啁,拍着翅膀,飞来飞去找食料。”这段名为《冬天》的童谣原载于1931年《小朋友画报》,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冬天特有的景象,童趣盎然。发黄的老期刊页面上,不仅有毛笔书写的童谣,还配有鲜活的插图,令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紧接着是一段两分多钟的音频,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维新用上海话朗读、解读,发音纯正,充满了浓郁的“上海米(味)道”。徐维新不光朗读,还从写作、发音和关键词拓展等多个角度详细地解读了这段童谣。如,他还介绍了两句有关麻雀的上海话俗语“麻雀虽凶,踏勿碎瓦”和“麻雀飞过东海洋,鲤鱼跳过洞庭山”,前者指的是老上海建筑多为石库门房子,屋顶用瓦片,此句形容无伤大局,后者形容不可能发生或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文中还配有两段视频,一段是非遗“上海绕口令”代表性传承人俞惠娣带领现场几位小朋友念童谣《冬天》,小朋友们来自两人在徐汇区天平社区创办的“小八腊子”说唱艺术团;一段是徐维新解释什么是“入声字”,因上海闲话属于吴方言,保留了中古汉语里几乎全部的入声字,而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理解“入声字”对保护上海方言非常重要。

  解读拓展内容丰富

  “我是老上海。”今年76岁的徐维新骄傲地说,他在上海老城厢出生、长大,对上海话和上海民俗有着深厚的感情,做了大量传承和普及的公益活动。早年他是上海滑稽剧团的编剧,退休后在天平社区办滑稽戏沙龙和教小朋友讲沪语的培训班。

  去年,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在数字化老期刊的工作中发现3000余首童谣,希望他出马,挑选一部分解读、朗读。“这是个宝库!”徐维新毫不犹豫地应允,并请俞惠娣共同录制系列视频。于是,在一间仅有3平方米的录音室里,80多年前的沪语童谣长上了翅膀。

  徐维新说,这些早年童谣中有许多寓教于乐的内容,如一篇“过年”的童谣中讲的是日历,过去的日历是过一张撕一张,撕掉最后一张,就又要换本新的了,告诉孩子们要珍惜光阴。还有一首童谣配的插图是奶奶坐着,小孙女在给她捶背,培养孩子们的敬老意识。他在解读中还特别融入上海民俗,增强孩子们对老上海人生活的认知,如已经制作好的元宵节一期文章中,他就借童谣《包汤团》讲了上海汤团的做法、上海人赏月的民俗等。

  徐维新说,文章发布后,受到广泛欢迎,有的朋友转给在香港或国外生活的孙辈学习,还有上海的幼儿园老师希望获得更多的音频资料。    

  本报记者 姜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新民法谭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阳光天地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广告
   第A25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广告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拾回碎片时间 重温中华文化
80多年前的沪语童谣“活”了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480多年前的沪语童谣“活”了 2018-01-16 2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