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我国内地几乎所有村庄都立祠,一般称家祠,祠内供奉列祖列宗牌位,以上溯几代至十几代居多。广州陈家祠与一般家祠不同,它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合族祠堂,供奉的陈姓祖宗涵盖全省所有72个县,共同始祖为东汉时代河南颍川太邱公陈寔(公元104-187年),算起来其子孙繁衍有百代了吧。
陈家祠坐落于广州闹市,依旧保持原有风貌。1888年,由当时广东乡绅陈兰彬等人发出建造陈氏书院倡议,获得全省所有72个县陈姓族人响应,筹集银两2.1万元。从发起到图纸设计、选料、施工,历时5年告竣。因历史变迁缘故,建筑落成时以“陈家祠”命名。这座合族祠堂占地1.5万平方米,共3进19栋房屋,主建筑聚贤堂居中,其余18栋如众星拱月般分布四周。初时聚贤堂内供奉1万余块牌位,排列顺序视捐资数额而定。这些来自全广东的列祖列宗济济一堂,共同关注陈氏家族的生息和发展前途。每逢清明、春节等时节,各地族长、族人纷至沓来,在牌位前贡献祭品,拈香秉烛,向祖宗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家庭人丁兴旺,家业发达,福禄安康。
陈家祠落成后声名鹊起,陈氏家族在省内地位骤升。广东民间一直流传“天下李,广东陈”之说,时至今日,全国姓氏人口数量以李姓居首,但在广东陈姓则居第一大姓,从中可窥见封建社会宗祠影响之一斑。
陈家祠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陈家书院。但它并非教书育人的学堂,充其量只是一个由陈家祠衍生出来的助学机构。广州作为省城,是科举制度乡试举办地,那些在州县童试中产生的秀才,临考汇聚广州,都可以得到书院资助,并提供读书、食宿等优越条件,以鼓励他们夺取功名,光宗耀祖。书院前现存一块石碑,刻录自书院创办以来十几年间,共考中3名进士,榜眼和探花各1名。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9年起至今,陈家祠、陈家书院经扩建,成立了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也向游人开放,展示其独特的祠堂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