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勤,中国现代艺术会记得他
吴南瑶
  ◆吴南瑶

  近期,“萧勤回家艺术大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从上海到台湾,后又辗转于米兰、纽约等地,孜孜矻矻一生,萧勤将胸中欲言还休的乡愁转化成了笔下变幻无常的色彩、线条和图像。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绘画的传统和现代化的命题,从他的艺术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家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东方哲思转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样式,踮足勾手将之镶嵌于世界现代文化艺术版图之上。

  少小离家老大回,两道浓而上扬的寿眉,一身土黄色洋装,83岁的萧勤带着满满数箱捐赠回到了故乡上海。

  “像是带着一种使命感”开拓

  在萧勤的艺术年表中,1961年是重要的一年。那年,他不过26岁,帅气英武,体格健壮。那年距离他负笈西班牙求艺刚过了五年,凭借着过人的外语和与他们打交道的能力,他步步为营地开始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那年,萧勤和意大利画家安东尼亚·卡尔代拉拉、日籍艺术家吾妻兼治郎和东方画会创始人之一李元佳共同创办了在艺术史上广受关注的“庞图国际艺术运动”。“庞图(Punto)”是意大利文“点”的意思。对中国人而言,这个包罗万象的简单的图形,象征着万物的起源和终结,阐述的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所定义的“万法归宗”。借由“庞图”,萧勤向世界宣誓了自己血脉中的中国精神。

  被认为是“中国抽象艺术开拓者”,萧勤艺术的起步始于拜在“台湾现代艺术之父”李仲生门下。现代主义绘画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印象主义绘画之后,到20世纪30年代,一批留学归来的青年艺术家发起“决澜社”等艺术社团在中国掀起现代主义绘画的高潮,当时,日本学艺回来的李仲生在上海参与了“决澜社”的活动,而后,亦将此中的精神带到了台湾。有别于当时留日中国学生固守西洋印象派的作风,李仲生现代艺术知识渊博,精研并不为时人理解的前卫艺术,以超现实的画风探索东西融汇的议题,教学时,讲究眼脑心手并用,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性观念的选择,这些都深深影响了萧勤。李仲生最早在萧勤身上嗅到了野兽派的气息,指导萧勤针对构图与色彩研究。聪敏的萧勤则考掘金石钟鼎文字、平剧、书法、篆刻寻求灵感。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抽象绘画在台湾盛极一时。1958年6月间,旅法中国画家赵无极在应邀访美的归途中,访问日本与中国香港的消息引起巨大反响。当时赵无极以抽象画崛起于国际画坛,无疑对台湾刚萌芽的现代绘画颇有激励作用。

  此时,萧勤已凭着西班牙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踏上了自己西学之路,然而马德里、巴塞罗那艺术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他失望。怀着一个青年人无所畏惧的勇气,他如脱缰的烈马,在陌生的西方世界开始了一个东方文艺青年的奇幻漂流。

  同时期,拥有一支健笔的萧勤开始在联合报副刊、欧洲通讯、文星杂志等报章杂志发表介绍欧洲美术界概况的文章,这一方面为当时封闭的台湾艺术圈提供了新鲜丰富的资讯,另一方面也让萧勤得以在落笔之际整理延伸自己的艺术理念。“当我接触到欧洲前卫艺术的核心时,它的冲击是让我重新研究和评估中语文化的意义。我觉得我自己的艺术道路是能在中国艺术中寻找出一条新的出路。我必须能找出东西二者的精华。”萧勤回忆道。

  而后,意大利、特别是米兰成为了他的福地。被肯定的才华让萧勤得以有了更广阔展现自己的平台。孤独而独立的个性,让萧勤从老庄哲学中找到了共鸣,“庞图运动”成为了一个起点,“那种思索方式给我很大的启发,就是不用西方人的思索方式,而采取东方人的综合思索、直觉思索方法来创作。”

  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转换

  身在欧洲的萧勤活动力之强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他曾自言自己“像是带着一种使命感”般地协助东方画会老友出国圆梦,跑遍欧洲办理中国当代艺术展,为台湾引进国际展,到引荐台湾艺术家给国外一流画廊等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他的呼吁与推动下,台北市立美术馆、艺术学院、双/多年展等悉数列入规划执行。正如媒体对他的评价:萧勤继承自父亲的,不仅只是音律和语言的长才,还有一份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人文主义色彩。

  萧勤,字友兰,1935年1月30日生于上海。父亲萧友梅被尊称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因他应蔡元培之请,于192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座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院。无忧无虑的童年随着战事戛然而止,萧勤曾表示,若不是1940年父亲早早辞世,他或许会希望自己成为指挥家而非画家。留德的萧友梅精通多国语言,萧勤语言上亦有天赋。萧勤作画时需要古典音乐相伴,巴赫是他的最爱。虽然没有系统学习音律,但人们不难从萧勤的抽象画中感受到画中蕴藏的音乐感和节律。

  虽出身名门,双亲的相继早早谢世,让萧勤人生的开始便伴随着颠沛流离。从1956年负笈西班牙求艺至1996年返回台湾受聘于刚成立的台南艺术学院任教,半生漂泊用在萧勤身上再恰当不过。寄居欧美时期,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传统如同被唤醒的记忆,日复一日地成为日渐清晰的背景和依托,在异质文化的包围之下,自身的文化根性被强烈地凸显。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他意识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新研究禅、道、老庄等东方哲学思想,发展出了有别于西方抽象图式的创作风格。萧勤曾自言,禅对于他的影响,是让他决定放弃西方理性外衣的束缚,让一颗“东方人的直觉心”赤裸裸、活泼泼地跳出来,自由自在地创作。

  时而淡泊透明,时而轰轰烈烈,萧勤将现实生活的酸楚换作不灭的斗志,不断建构着具有强烈东方情怀和中国哲学氛围的图式,而每一次艺术风格的转换,都来源于他对人世的一次次顿悟。1990年爱女的骤逝,令萧勤一度悲痛到无法作画,亦将他推到了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中。从《三昧地》《心灵的体现》到《宇宙》系列,萧勤开启了对生命终极、时空真理的深沉追问。

  站在萧勤的画作前,如同身处某个黑洞入口,个体如同涟漪一样,无声无息地荡向无穷的尽头。“生命虽会以一种方式离开,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转换出现,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转换。”萧勤道,“作画这件事的第一重要性,并非‘作画’,而是透过作画来探讨人生的始源,作为人生感受的记录,和对人生展望的发挥。”这或许正是人们不断被弥漫在画面中无穷无尽的磁场吸引的原因。

  先“知己之微”,而后觉人世之无常与宇宙之无限。83岁的萧勤就这样用画笔找到了自己,或是所有人命运的真相:从各种困苦磨难中学习释然,在对生的礼赞中换取一份直面人生的从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萧勤,中国现代艺术会记得他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20萧勤,中国现代艺术会记得他 2018-03-24 2 2018年03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