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位于松江老城,前身为景贤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建为华娄官立高等小学堂。站在百年历史的征程上,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校长诸斌根说,学校寻求的突破之路是培育“三基”景贤人。“景”为“景仰”,“贤”为“贤能”,“景贤”意为见贤思齐。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着力于夯实学生的三大基础。一是让学生最终达到“四有”,即有一颗感恩的心、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有言行诚实的表现、有懂得宽容的气度,以此夯实做人的基础;二是学生要达到“五会”,即会写字、会演讲、会运动、会动手、会唱歌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三是学生要具有“四力”,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创造力,这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为此,学校从育德、育能、育力三个维度开发建设了景贤校本课程。
中山小学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主阵地,改进课堂教学、促进课堂转型的策略是“明学情、研教材、调课堂、用资源、重评价”。明学情——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育在学生品行的细节处。研教材——领会课程标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调课堂——启迪、点拨、指导、激励,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信展示。用资源——关注课堂生成,因势利导,促进智慧叠加。重评价——细化素养目标,评价伴随,发展学力。以低年级语文学科为例,学校尝试通过表现性评价撬动课堂教学的改进,从倾听、说话、朗读、写字四个方面确定评价内容,细化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编成了儿歌:“我会听,专注安静不插嘴,东张西望不能要;我会说,礼貌大方口齿清,说话完整声音响;我会读,身正脚平书放好,左按右指不拖调;我会写,学习用品准备很重要,一尺一寸一拳要做到……”
首席记者 王蔚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魏小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