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运动量越大越好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科研处副处长、跑步达人龚朱博士表示,不是锻炼强度越大对身体越有益,过度“加码”也是有危害的。日常运动要量力而行,以舒适为宜。龚朱认为,跑步贵在坚持,假如天气和空气不好,建议还是不要跑;有时候加班好几天,身体已经严重透支,就不建议再运动了。
跑步的速度如何确定呢?龚朱教了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极限速度是世界冠军的2倍就行。对于普通人来说,推荐速度是每公里6-7分钟,不要盲目追求“跑马”,也不要轻易突破极限,避免心脏突发疾病。对普通人来说,追求速度没有太大意义,追求健康才是首要的。
误区二:慢病患者不能运动
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也鼓励适当运动。同济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副主任靳令经教授说,适当运动有助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治疗,且可以降低老年痴呆、帕金森、肿瘤的发病率。
以帕金森为例,运动和不运动的差异很大。靳令经说,“2015年,我们完成了一个研究,让帕金森的患者打太极拳,另外一组人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想比较一下运动的人、不运动的人、采取不同方式运动的人疾病进展速度有无差别。结果发现,不论哪种训练方式,只要你坚持运动,只要运动达到一定强度,获益是相当的。因此采取哪种方式动并不重要,重要的一定要动起来,要达到一定的强度,而且要坚持下去。”
误区三:运动时大量喝水
在剧烈运动时,往往会出大量的汗,此时水分消耗大,能不能喝水?安利(中国)营养产品培训高级讲师周俏建议,运动过程中可以适量喝水,补水的最好方法是少量多次,但不要猛喝,这样既可以保持体内水的平衡,又不致因为大量饮水增加心脏和胃肠的负担。其实,无论是运动前还是运动后,喝水都是有讲究的,不可图一时之快。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宜饮用糖分过高的水。并且,水温也要控制得当,不可太热,也不可太冷。
本次活动由市卫生计生委、市体育局和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安利(中国)、市健康促进中心和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承办。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