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耕耘七十载,设帐授徒育英才。在春深如海、鲜花盛开的时节,《问道宏法——林仲兴八十翰墨暨师生展》于5月12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幕。海上著名书法家林仲兴今年正逢八十华诞,可谓是老而弥坚,砥砺奋进,彰显了艺术与生命的大境界与大气象。
中国的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与东方艺术的象征,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境界、审美上的高迈与理念上的诉求,这就需要史脉的传承、艺绪的把握和师从的融汇,林老正是践行了这一艺术观。他自年少时就喜好书法,先后师从马公愚、来楚生、王个簃、钱瘦铁、胡问遂等大家名师,心慕手追,深思力学。他执弟子礼恭勤有加,列于门墙而从各位先生身上效德学艺,取法用宏。正因林老拥有如此不同凡响的师承资源,为他日后创作上的提升及书风上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使他在人格与书格上,确立了精神的座右铭与笔墨的标杆。
林老精于篆隶正草,他能以技载法,以法显术,以术传艺,臻达了通达融贯、法外求法之层面。在当代篆隶艺苑中,林老是公认的大家,他的篆书多头取法,尤对缶翁的石鼓文用功精勤。其师王个簃是缶翁的嫡传弟子,王个老对他的篆书多有指教,从而使其深得古篆三昧,凸显出独特的金石气。运笔生拙并重、洒脱恣肆,结构疏密有致、跌宕多变。气韵生动老辣、貌逸姿奇。可见林老的篆书是当代篆书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他笔下的线条托迹石鼓,旁参金文,意融散氏,约取篆籀,因而气淳质厚,浑朴古穆。尤其是大胆地使用枯笔涩笔,使点画虚实相应,弥散出浓郁的沧桑感和强悍的高古气。他的隶书以汉碑为宗,参照汉简、碑额等,气淳质厚,格古韵新,从而使其腕底笔下的线条,时而艰涩燥渴,如枯木虬枝,时而浓妍丰丽,如涌泉浸润,真可谓是“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从而使其隶书进入到了篆隶相交、雄健烂漫的佳境。
林老的楷书胎息魏晋隋唐,受其师胡问遂的影响,对魏碑用功精勤,尤对《郑文公》情有独钟。他睿智地在楷书中亦掺用篆隶之法,正面取势,中锋逆入,用笔强健丰茂、遒劲质朴,线条老辣稚拙、雍容静穆,结构疏密有致、严谨端庄。其草书则服膺于颠张狂素及王铎之法,笔力振荡而气势激越,取用于张旭的恣肆豪放、旷达不羁,感悟于怀素的飘然奇谲、潇洒流畅,参照于王铎的纵横飞动,天马行空。通篇章法则展示了空间构造形态,形成左欹右侧相顾,上下牵引相连,纵横呼应相衔,节奏铿锵、韵律跌宕,具有“骤雨旋风声满堂”之气势,“万壑千岩奔腕底”之意象。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我们应该确认:一位用自己整个生命去拥抱、去奉献给书坛的书人,他长达七十多年的挥毫之旅,对海派书法经典的传承与谱系的呈现,是彰显了不忘初心的笔墨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