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蛟龙”入水
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航行,7月15日凌晨,“向阳红09”船到达预定海域——北纬15°32.627',东经155°18.852',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附近。按照现场指挥部的决定,本航次的首次下潜将在16日7时许实施,这也是“蛟龙”号的第75潜次。此次下潜人员由叶聪、傅文韬、何震组成。小傅为主驾驶,叶聪总负责,何震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负责试验新近研制的一台名为“龙珠”的小型无人潜水器。
精心筹备大半年,又在海上漂泊20多天,终于可以下潜了,全体科考队员都十分兴奋,抓紧时间完成检测和备料,做好一切准备。由于“蛟龙”号的下潜上浮采用无动力设计,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深度、不同海域、潜航员体重和深潜器自重精确计算压载体的配重,这是一项精细严谨的工作。我晚饭后来到后甲板时,只见灯火通明,许多身穿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年轻人正在忙碌着,专用铲车把一块块紫红色的铸铁块推过来,按照指挥者的要求,一点一点升高,推进,慢慢地把压载铁装进“蛟龙”号的下腹两侧……
16日早晨7时,总指挥一声令下:准备下潜的人员各就各位。我也连忙穿戴好工作服、安全帽,拿着相机来到后甲板。傅文韬、叶聪、何震沿着扶梯走到舱口旁,笑着向大家挥挥手,依次进入“蛟龙”号。随后,两名助手撤去通风管和小梯,盖好舱口盖。同时,另有人按动控制器开关,“蛟龙”号从轨道车上缓缓向后移去,在橘黄色A形架下停住,挂主吊缆,四个类似吸盘样的止荡器紧紧扣住。而后,一阵隆隆的轰鸣声响起,A型架向船艉外面摆去。与此同时,4名穿着橘黄色救生衣的“蛙人”从左舷沿着晃晃悠悠的软梯下到海面,登上早先放下的一只橡皮摩托艇。随着发动机的一声轰鸣,摩托艇箭一样驶离母船,绕了一个圈了,在船艉数十米远处停下待命,在海浪间忽隐忽现。今天海上浪高近两米,约是四级海况,属于“蛟龙”号下水的上限。
A形架很快摆动到位,“蛟龙”号上的止荡器脱离,只留一根吊在腰部的主缆,绞车开动,慢慢地将其放入海里。这时,等候一旁的“蛙人”小艇迅速靠了上去,一人稳住小艇,两人伸手抓住“蛟龙”号上方的把手,另一人利用涌浪一跃,爬到蛟龙身上,敏捷地摘去主吊缆和前面两根龙头缆(即拖曳缆),迅速回到艇上,小艇远远驶离。此时母船与“蛟龙”号完全脱离,“向阳红09”船也在船长指挥下迅速驶离,避免碰撞。
此时的海面上,红白两色的“蛟龙”号沉沉浮浮,风浪打来,溅起一团团白色浪花。它在水面上做最后的检查,建立水声通讯。“蛙人”小艇不远不近地跟随着,按规定必须等待蛟龙顺利下潜后才能回归母船。终于,一切就绪:“蛟龙”号最后“喷吐”出一丝白浪,隐隐约约,转眼不见,蓝色海水又覆盖了一切……
按惯例,每年的首次下潜都是以检验熟悉性能为主,而后才是科学下潜(海洋科考)。此次下潜就是工程下潜,即检验、试验深潜器的性能和状况,从布放到回收约需十个小时。“蛟龙”号在水下的状态——包括下潜速度、深度、方位,以及母船围绕着“蛟龙”号行进的航迹、速度、航向等等信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一切来自后甲板上的工作室,里边安装着两台柜式计算机,担任着收集和发送信息的任务,大家习惯地称其为“炮楼”。指挥部里的大屏幕上时刻监控着“蛟龙”号的动态。
14时许,我来到“炮楼”里与值班的技术人员攀谈。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项目组长祝普强是个热情聪慧的年轻人,也是跟随着“蛟龙”号成长起来的科技人员,受到过国家的表彰。这套“蛟龙号水面显控系统”就是以他为主研发成功的。他耐心细致地向我讲解了许多相关知识。蓦然,我注意到隔一会儿就会有一阵“嗡嗡”声,像是机器的噪音,便诧异地问:“这是什么声音?不要紧吧?”
小祝笑了:“没事,许老师,要是不响,我们可就顾不上说话了。”原来这声音来自水声通讯机,大屏幕上显示的潜深、舱内氧气、温度等信息都是通过这种“嗡嗡”声传送的。每隔64秒钟响一次,说明深潜器工作正常。
“这么说,它是幸福的噪音了。”“呵呵,差不离吧。我们听到它就感到幸福、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