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逢儿童节。但其实,对于今天的孩子,每天都是节日。孩子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恰当的爱;我们爱孩子,却往往不懂得如何爱。今起刊登一组《孩子,如何爱你》。
我家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儿子淘,女儿娇,其乐融融。而今一转眼,两个孩子就都长大了。记得在他俩刚刚会说话的时候,我和先生就开始陪着他们编故事。一家人随便找一个主题,用包袱、剪刀、锤决定出顺序,然后,任意展开想象,你一段我一段,像接龙一样地编故事。想得多的多讲,想得少的少讲,没有一定的形式,只要围绕着主题就行,也不拘泥于字数和时间。对这种编故事的形式,两个孩子热情都很高,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甚至连一些在科幻故事中看到的东西,都被编进了故事。就这样,一个题目有时能被兴致勃勃地编好几天。
带他俩出去游玩,累了,一家人就躺在山坡上,玩云朵游戏,一个说云朵像匹小马,另一个说像头大象;一个说像电脑里的怪兽,另一个马上说像放大了的长尾巴鼠标,一个又说像显微镜下的细菌,另一个就说像大海里的珊瑚礁……他们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念头,就像堵不住的泉眼儿,汩汩地往外冒。谁的想法既奇特又有道理,还会得到一点儿小小的奖励呢。
再就是引导孩子独立阅读。他俩识字后,有一段时间依旧喜欢听我讲故事,理由是自己读得慢。于是拿到一本好书,我再给他们讲时,故意在精彩处找借口停下来,没多大工夫,这本书就出现在了儿子或者女儿的写字台上,反复几次之后,他俩体会到独立阅读的自由和乐趣,我也从每天讲故事中解脱了出来。
他俩上学后,我没有给他俩报过任何课外补习班。看到他们班上许多孩子双休日去学奥数,学英语等,说实话,我心里也动摇过,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一天,带他俩去文化宫看画展,路过奥数补习班门口,我问:“你们愿意不愿意去学奥数呢?”女儿摇摇头,回答:“不愿意!我翻看过同学的奥数书,那些题目实在太难了。”我的目光转向儿子,儿子更是飞快地摇摇头。他俩不感兴趣,我彻底打消了去奥数班的念头。女儿却对我说她想去学芭蕾舞,儿子说想学街舞。我说:你们自己报名去吧!
他俩蹦蹦跳跳地跑进了大厅。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踮着脚尖,和负责招生的人交谈。没多大工夫,他俩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告诉我每月交多少钱,什么时间可以来,需要带什么东西等。我把钱递给他俩,他俩第一次自己完成了报名。随后,他们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练得很刻苦,却从来没有喊过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欢,所以做起来会更有动力,也会更加努力。儿子接地气地摸爬滚打,练就了一副结实的小体格。女儿和三个小伙伴一起表演的《四只小天鹅》,还被选入了市里的春节文艺晚会。
回顾对两个孩子的爱和教育,我还真的没有板起一副面孔,刻意地“教”过他们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倒总是这样有意识地通过游戏和阅读,让他们展开想象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兴趣的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在他俩成长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关注他们心理和身体的健康,让他们阳光、勇敢、自信、坚强,希望他们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翱翔蓝天的翅膀。
现在,女儿正在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儿子作为交换生留学归来,已经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出版社就职。无论他俩飞向哪里,我永远都会送上一个妈妈深深的祝福。
十日谈
孩子,如何爱你
责编:殷健灵
人们都说孩子上了大学就跟爸妈没什么说的了,可我没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