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星孩子们的多彩生活是普陀区特殊儿童共享同一片阳光的一个缩影,在普陀区,通过送教上门、送康复训练进家庭和校园、助学圆梦志愿者行动以及扶持特殊学校文体活动、“六一”节日慰问等方面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在“六一”,孩子们每一天都在成长进步。
老师送教上门
在2012年以前,普陀区少数重度肢残儿童无法在课堂接受教育,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出于习惯或难为情等原因,也放弃了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愿望。2012年,当普陀区残联与普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联合开展“助学圆梦志愿者项目”,提出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孩子送教上门时,一些家长甚至把上门摸底的老师们拒之门外,连电话都不肯接。
面对家长们的种种顾虑,志愿者老师们不厌其烦一次次登门拜访,与家人沟通,为孩子进行康复按摩,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还帮助做起家长做起分外事,给孩子擦身清洁……终于,他们的诚恳让家长们不再抵触,那些原本脸上毫无表情的孩子也开始对老师有了牵挂。
个性课程创奇迹
余兆老师送教上门的对象是一名重度脑瘫孩子。虽然,孩子的脸十分僵硬,也不能说话,她的眼神却一直跟着余老师转,余老师每次离开时,她几乎都会流出眼泪。后来,这个孩子病重住院,余老师又继续送教进病房。孩子去世后,她又帮忙料理后事,让孩子一家人十分感动。
忻静老师的送教对象是智商45还有重度脑瘫的双重残疾学生。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能学会走路就谢天谢地了,忻老师却因材施教,教她电脑打字,既能认字,又能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忻老师整整送教了4年,到了第5年,孩子已能坐着轮椅上学了,虽然不能用手写字,却能依靠两只手的“一指禅”,通过电脑打字读书做作业,让家人连呼“奇迹”。
多年来,“助学圆梦”硕果累累,一名学生还获得“普陀区政协学雷锋”一等奖、上海市“金爱心”奖提名和上海市“十佳美德少年——自立自强少年”称号,这些成绩都凝结着普陀区志愿者老师的汗水。
美妙中国声音
自家孩子能登上贺绿汀音乐厅舞台,这对启星学校特殊学生的家长来说,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事情。然而,通过普陀区残联搭建平台、资金扶持,启星学校的打击乐队、舞蹈、旱地冰球等文体品牌项目已经初显成效。当打击乐队的孩子们两次来到“贺绿汀”,在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等活动中与健全孩子们同台献演时,自豪的家长们早已将门票抢购一空,还邀请亲朋好友去给上海唯一一支由唐氏综合征、脑瘫和自闭症孩子组成的打击乐队加油打气。
不仅家长们有了自豪感,孩子们更是骄傲。每当有融合伙伴来搞活动,他们常会出一道考题:“你们知道这个乐器是什么吗?”这道题目难倒了几乎所有人——这个不常见的乐器就是区残联拨款数万元支持启星学校购买的民族乐器马林巴。专业乐器加上专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让打击乐队的孩子们如虎添翼。
在经历了第一个学期的苦练后,乐队终于排练出了第一首乐曲《小星星》,后来,孩子们又学会了《雪绒花》》等乐曲。当丹麦来宾来到学校欣赏他们演奏的《紫竹调》后,热烈邀请他们前去丹麦演出,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美妙的中国声音。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