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造就人,人也造就城市。
上海,正在迈向全球卓越城市。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也需要强健朗毅的体魄。
上周,《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实施情况报告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人们关注:全球卓越城市如何打造市民强健体魄?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申城共有体育场地38600个,总场地面积4155.6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2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申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1.83平方米;人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达到17.7元。目前,申城共有市、区两级体育社会组织1121个,10人以上的体育健身团队45813支,平均每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8.6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40%。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上海国民体质达标率和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连续三次蝉联全国第一。
连续三次,全国第一!可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上海,这不止是广播体操的口号,更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终极目标,上海市民也用实力和成绩印证了目标可达。在通往终极目标的征程中,申城全民体育健身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以此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发展。
健康、时尚、活力,在申城,全民健身已全方位融入城市生活,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源头活水。若干年前,马拉松还是电视里播放的“别人家的事”。如今,问问你我身边,谁没有几个爱跑也能跑全马、半马的朋友,谁不认识几个瑜伽达人或者其他健身小能手?申城市民,爱运动,爱生活,爱健康,爱时尚。
市民有健身需求,政府有积极措施。近年来,富有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日益形成,有效引导市民参与体育健身。迄今,申城已成功举办两届上海市民运动会,被广大市民爱称为“我们自己的奥运会”。2012年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历时160天,吸引631万人次参与,被评为当年上海十大新闻之一;2016年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动员手段,公开招标总冠名权,组织赛事推介会,调动市场和社会主体积极性,历时218天,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9778场,逾千万人次参与,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如今,申城全民健身已实现“四纳入”——市、区两级政府已将全民健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格局。
与此同时,全民健身设施供给持续扩大。市政府连续多年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纳入政府实事工程,确保每年体育实事工程项目按时完工。迄今,申城累计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球场、市民健身步道、市民健身房、市民游泳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各类社区体育设施1万多处,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未来,申城全民健身将持续聚焦基层社区,完善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不断加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建成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群众体育设施,推进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体育健身设施。同时,鼓励多方参与,丰富市民身边的赛事活动,引领市民科学健身,加强市民身边的健身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45公里黄浦滨江贯通开放,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齐刷刷笑迎广大市民,爱跑的、爱走的、爱骑的,都有了新去处、好去处。
2017年11月,当盛大马拉松跑过黄浦滨江、徐汇滨江,如画风景,让马拉松不再只是比赛,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悦跑”“畅跑”。
这样的“悦跑”“畅跑”,恰恰印证了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与市民幸福指数、获得感的紧密关联。
这样的关联,更让申城市民乐见——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上海,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