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降成本
水泥在低温情况下无法达到建筑所要求的强度,西藏每年只有4月~10月半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施工,而且建筑施工的粉尘污染对敏感、易变的西藏高原生态带来直接影响。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西藏日喀则地区住宅特点,以生态建筑材料、结构抗震性能与优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技术、成套住宅节能技术集成等为核心,由上海交大胡昊、杨健领衔,徐峰、王斐亮、张家春为技术骨干的建筑工业化研究团队提出了一整套适应日喀则市住宅的高原装配式建筑新体系。
团队创新地将日喀则地区采石场的小石块废料利用起来,以小石块为原料之一,替代部分水泥用量,制成结构整体性好,防水、防潮、防火性能均提高的保温一体化预制墙板。这种“变废为宝”的技术不仅节能环保,还降低了成本。除了材料上的突破,团队利用先进软件确定每一根钢构件及墙板的尺寸、形状、开洞位置等,以自动化设备在工厂生产出钢构件、墙板等部件,提前完成管线洞口开设。
工地变“总装车间”
到了房屋施工现场,则采用“乐高搭积木”的作业方式,在现场地基上按照每个构件编号现场安装,最后完成屋面吊装及水电安装。这样一来,建筑工地变成“总装车间”,基础、地下室与主体构件生产同步,主体施工与内外装修同步、精度、质量大大提升,施工周期只需要传统建筑现浇施工方式的1/3,而且能够实现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减少约5吨建筑垃圾。
此外,研究团队还将藏区传统住宅元素融合在高原装配式建筑新体系,研发的三大类别九种户型样板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具有典型的藏区传统建筑文化风貌。无论是80平米的紧凑型,还是300平米的豪华型,当地居民均可找到心仪方案。这种将创新建筑与西藏传统建筑风貌结合的做法,在改善了藏区人民居住水平的同时,也兼顾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实现科技援藏,这支队伍克服高原恶劣环境带来的身体反应坚守岗位,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还通过编制规划、“送进去、请出来”实现公益培训、设立实践基地等,全方位推动了高原装配式建筑发展。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