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成功突破5000米
2011年7月25日,在耐心等待四天后,现场指挥部抓住了一次风力稍弱的战机,决定进行“蛟龙”号第41潜次试验。为了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早餐提前到6时20分。7时30分,刘峰总指挥发出“各就各位”的号令。
“蛟龙”号沿轨道车被缓缓推出,A型架内摆、主吊缆下放、挂钩、起吊。此时,海面风力5级,浪高2.5米,船身摇摆幅度增大,潜水器也左摇右摆。恰在这关键时刻,声学部门长朱敏报告:同步时钟信号中断,虽说对声学通信影响不大,但超短基线和应答器将失去同步,这样就不能掌握潜水器的位置信息了。
故障不除不能下潜!刘峰总指挥命令:“Ⅲ-3(A架操作指挥员),潜水器返回。”“Ⅲ-3明白。”就在操作“蛟龙”号归位坐墩时,由于摆动幅度大,潜水器底部后支架与轨道车碰撞,造成支架损坏,但不影响下潜。
同步时钟故障很快排除了。指挥部再次下令:“各就各位,准备下潜!”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水面支持系统部门长余建勋提出申请报告:“现在海况变化,超过海试大纲标准,建议取消今天的海试计划。”指挥部不同意。余建勋急得脸色煞白:“风大浪高,潜水器吊在空中摇摆不定,万一碰撞出事怎么办?我要求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研究一下再决定。”
余建勋是中船重工集团第701所的高级工程师,工作严谨细致。从“蛟龙”号立项之初,他就参与水面支持系统的设计、研制和操作。海试几年来,他一次不落地跟随出海,精心操作,保证了“蛟龙”号的安全布放与回收。
刘峰总指挥同意召开紧急会议。几分钟后,临时党委、现场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全部到齐。刘峰简短说明情况,请大家发表意见。余建勋首先表态,十分坚决地说:“我们的海试大纲规定4级大风、2米浪高以下进行海试,现场海况已经超过这个标准,我认为应该取消下潜计划。”与会人员各抒己见,一时难下定论。刘峰把目光转向刘心成说:“司令,你说说吧!”“好。”刘心成清清嗓子道:“我们要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虑:目前海况不好,但属于上限。下潜标准是2009年以前制定的,那时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标准定得比较保守。今天我们的团队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相互配合都已今非昔比,只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精心操作,胜算是有的。因此我支持继续海试。如果有问题,我和总指挥一起承担责任。”
最后,刘峰把自己的决定毫不含糊地表达出来:“我完全同意心成书记和几位同志的意见,既要充分认识海况带来的困难,又要相信我们团队的成熟与能力。余工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提醒我们今天的下潜要更加严格地履行操作规程,不得有任何疏忽。时间紧迫,不再继续讨论,我宣布,给大家15分钟准备,继续进行下潜试验。”“坚决完成任务!”与会人员包括余建勋纷纷表态,返回各自岗位。
9时15分,重新各就各位。虽然自己意见被否决,但余建勋完全服从指挥部的决定。他换下操作手,亲自操作轨道车和A型架。
9时38分,“蛟龙”号安然入海,水面检查正常后,开始注水下潜,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水声通信不断把潜水器的各种参数上传。10时21分到达1000米深度,之后2000米、3000米,11时40分到达4072米。在大屏幕显示潜深达到4992米时,数据突然不刷新了。原来是试航员与声学控制室通话,占用了信道。大家无奈而焦急地等待着,直至大屏幕上的数字突然刷新为5038米。现场顿时沸腾了!12点17分,潜深达到5057.541米!现场指挥部掌声经久不息,刘峰和刘心成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王凯博激动得声音变了调:“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我们在东北太平洋上向大家报告:就在刚才北京时间6时17分,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5000米大关,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我国成为第五个达到这个深度的国家……”
接下来,“蛟龙”号成功坐底、巡航,拍摄上传海底生物、地质等图片,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15时20分,抛载上浮。16时07分,“蛟龙”号跃出海面。水面支持人员在余建勋的沉着指挥下,克服急涌大浪的影响,两次起吊,将“蛟龙”号安全回收至甲板。16时30分,欢迎仪式在后甲板举行。每一名试航员出舱转身向大家招手时,都引起一波热烈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