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历史风貌保护力度,划定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仅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就达到1058处。“上海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需要打破现有制度瓶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王林介绍道,位于长宁区的“上生·新所”项目更新,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建筑保护,提供了多元主题参与的创新思路。
“在社会资本参与建筑保护之外,历史建筑在实际改造过程中依然面临不少难点。”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章明表示,目前实行的建筑结构、消防等规范,主要是约束新建建筑,同时也成为约束老建筑更新改造的难点,需要相关部门协调统筹形成一套个性化的创新方案。
邬达克纪念馆、宝庆路3号等上海一批历史建筑正蜕变成公益性场所,受到市民欢迎。同时,历史建筑的功能转型还需要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引入老年公寓、创意园区等业态,为周边的市民提供更多配套服务。“历史建筑+商业开发”的模式值得借鉴,也要谨防对历史遗产的“过度消费”。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卢永毅建议道,未来,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可探索注入更有价值的功能,才能符合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定位。
上海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愿、市场运作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历史风貌保护。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训国透露,上海将出台有关细则,从规划土地、财政、保护修缮等方面提出多项支持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