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都要在人民广场换乘地铁的市民,近几天感觉有点不一样。川流不息的人潮中,仿佛有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正在注视着自己。“科学追求的是认识世界、理解造化,并从认识中窥见大美“,“一个有科学创造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杨振宁、杨福家、李政道等15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正透过一张张巨幅海报画像,娓娓道出各自的科学箴言与人生心得。
而在海报的另一面,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过大奖的15位上海中小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望向未来。每位英姿少年的旁边,印着他们自己的“励志名言”。如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等奖及学科最佳奖得主、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樊悦阳说:“我们的思维要高于现有知识,要跳出潜意识中的条条框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得主杜斯屿、倪文心、倪文伯的金句是:“观察别人忽略的,探究别人未知的,坚持别人放弃的——科创,离我们并不遥远!”
院士为科学精神奏响时代的乐章,少年给创新梦想插上青春的翅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科学追梦人,正在自信地走出书斋或是象牙塔,努力成为整个社会的新偶像。市科协普及部部长刘健告诉记者,市科协将科学精神主题展览,主动送到普通市民的眼前,通过对30位科学精神传递者的展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为公众带来不同的启示和感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厚植科学根基。
伴随着一位位“科学达人”迎面走来,科学精神开始注入城市空间。接下来的一周,近3000场科普活动,将在上海遍地开花,这在全国“科普日”的各地活动中,首屈一指。其中,97%以上的科普活动在基层展开,力争做到贴近公众生活。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