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目前每年肺癌手术量达到2000例,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上海申康医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肿瘤医院胸外科多年来药占比低于20%,是市属医院中最低的一家医院;同时,其肺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10%以上。而在引领建立肺癌诊治“上海标准”方面,他们推广了多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双提升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诊治标准,累计有13篇次论文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纳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
为明确我国肺癌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查效率,肿瘤医院胸外科于2008年加入“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并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CT筛查。项目组以前期建立的肺癌高危人群库为基础,在本市闵行区7个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自然居住人群肺癌初筛研究,筛查高危人群11332例。研究明确提示:女性、不吸烟人群也是中国肺癌高危人群。
依据国内外指南,肺癌患者术前应做包括胸部CT、支气管镜、头颅MRI、骨扫描、腹部CT、全身PET-CT和有创纵隔镜淋巴结活检术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及分期。这些主要是基于中期和中晚期肺癌患者数据制定的术前检查策略是否可以精简?团队基于大数据临床的研究后明确提出“新标准”:患病年龄轻、有临床症状、术前血清CEA含量明显升高的患者,才需接受骨扫描检查;经CT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肿块中包含磨玻璃成分且支气管镜检查后没有异常者,术前就没有必要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经此“瘦身”和“改良”,仅肿瘤医院胸外科一年就可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免去支气管镜和骨扫描检查,直接减少检查费用近126万元。该成果自2012年起已在全国2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每年受益患者逾万人。
针对肺癌腔镜技术有一味追求“打洞数量少”的情况,2017年肿瘤医院胸外科首次定义“全面微创治疗3.0时代”的理念,即以胸腔镜技术为载体、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手术中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合适的切口,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和淋巴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同时损伤最小。这一理念在全球肺癌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浸润前肺腺癌患者手术方式,肿瘤医院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决定手术的方式及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并首次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并划定早期肺腺癌行亚肺叶切除的精确指征。
在学科带头人陈海泉教授带领下,肿瘤医院胸外科采用“码头”“源头”齐进的方式,做好医疗高地建设。所谓“码头”,就是重在发挥科室平台集聚效应,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建成人才“大本营”和资源“集聚地”。抓“源头”,则是重在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将临床积累的病例基于循证医学和大数据,形成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诊疗标准,同时不断优化提高技术层面的诊疗策略,做好科研与临床的有效转化。
不断优化的治疗策略和理念,使肿瘤医院肺癌IA期肺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3.6%,达到治愈效果,IB、IIA、IIB及III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分别高达84.1%、77.5%、74%及45.8%,已处国际领先水平,越来越多肺癌患者在这里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