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记海上墨“王”王毅
~~~——记海上墨“王”王毅
~~~——记海上墨“王”王毅
~~~——记海上墨“王”王毅
~~~——记海上墨“王”王毅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人磨墨墨磨人
——记海上墨“王”王毅
徐鸣
王毅藏品
王毅藏品
  文/ 徐鸣

  作为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按理说,王毅白天工作忙得头头转,下班后回到家里,或者周末节假日,应该好好歇一下。但他无法做到,还得继续忙碌自己的徽墨收藏。因为太忙,所以王毅总盼望退休后可以轻松一点,结果天晓得,退休后更忙了……

  每当有热心市民出来爆料,忽然发现市区某个犄角旮旯现身古董消防水龙头,或者是罕见的砖头物件、刻有外文字母的界碑等,沪上知名媒体马上就会邀请专家出场鉴定并诠释,王毅就是其中之一。他凭着丰赡的历史知识,准确鉴定并深入浅出地通过晚报向市民讲解有关的文物知识,以提高市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除了鉴定文物,王毅还负责文物征集。多年来,他奔波于大江南北;出入于文物市场,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不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物,丰富了馆藏。

  浓墨夕阳分外红

  迄今为止,王毅共收藏了千余锭徽墨,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其中包括御墨、贡墨、文人墨、礼品墨、纪念墨等。在收藏徽墨的同时,王毅注意到中国墨文化的推广相当重要。因为只有唤起更多的年轻人共同参与,方能让祖国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甫一退休,王毅就在上海图书馆书店协助下,举办了“墨色馨远——王毅藏古墨及衍生产品展”。开幕当天,沪上众多文物专家、艺术家、收藏家莅临参观。面对百余锭精彩纷呈的徽墨以及张伯驹、黄苗子、马承源、周愚山等人的题词,参观者纷纷跷起大拇指夸赞王毅三十多年来孜孜不倦、栉风沐雨、节衣缩食,为守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由于品位高,墨展很快就在微信上博得上万次点赞。

  通过展览,王毅与许多爱好者交上了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墨技”。有一位墨友张老伯,家中珍藏一锭全品相的晚清状元张謇定制的专用墨。王毅获悉后十分喜欢,多次向张老伯表达希望收入囊中的意思。张老伯知道王毅爱墨识墨,考虑再三,最后忍痛割爱。

  王毅还结合墨展,分别到大中学校去开设讲座,向学生宣传墨文化。每一次讲座,都会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到了现场提问环节,许多学生举手提问,场面气氛热烈。2016年,王毅还应邀在大型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里担任专家点评,诠释文房四宝的博大精深。

  仅仅推广,王毅觉得不够,于是在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算挖掘中国墨文化的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得亲自深入徽墨的故乡不可。于是王毅决定每年奔赴徽州制墨地区采风,每次约1个月时间。在墨厂,王毅和当地制墨工同吃同住同制作。早晨8点开工,傍晚5点收工。制墨车间里闷热不透风,酷热难耐。王毅不是拌合、杵捣墨坯,就是搬运墨锭,光杵打一天就要上千下。这种劳作强度对于一个年轻的老人来讲常常是浑身酸痛、筋疲力尽。有一次因为脚发软,手乏力,铁锤击在了小拇指上,顿时鲜血直流,疼痛难忍,瘫坐地上,后来检查为骨裂,现在摸上去仍隐隐作痛。王毅真正尝到了小小一块墨的来之不易。

  深入徽墨故乡,亲身体验徽墨制作工艺过程,这仅是王毅远大计划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调研市场后,他已与北京故宫文创中心联手开发徽墨衍生品,将墨文化与“一带一路”结合起来,让徽墨骄傲地走向世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收藏是一场文化苦旅,收藏徽墨更是磨时、磨力、磨钱。因为文物的稀有性,徽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对于一个普通工薪族来讲,有点力不从心,望尘莫及。好在妻子支持,父母襄助,让王毅砥砺前行。二十多年前,妻子突患重病,治疗用尽积蓄,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一天藏友告之,某古玩商肆惊现一套清道光年间胡开文制“睢阳五老图”墨,精美绝伦。王毅见之爱不释手,于是咬咬牙,背着妻子举债将该墨买下。妻子得知后,先是不解,埋怨,后理解了此墨的珍稀性,大度地理解了丈夫。结果,当月家里的生活开销还是由丈母娘慷慨解囊而度过。

  有一次在朋友家里,他看中了一块辛亥革命元年的纪念墨。它蕴含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历史意义非凡。但是朋友出的价格过高,他只能作罢。未曾料到,两周之后,王毅却在卖古玩的地摊上再次遇见这块令他着迷万分的老墨。他告诉摊主,不久前他已看中这墨锭,并说出了朋友当时给出的价格。他还从墨的质地、造型、历史等方面向摊主解释了一番,言语之中满是对此墨的喜爱之情。摊主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竟将这块珍贵的墨以低于自己收购的价格转让予他。在这之后,他们成为了可以常聊的朋友。“收藏圈里的尔虞我诈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遇见有人情味的人和事,都值得我去珍惜。”王毅说。

  同大多数收藏爱好者迥异的是,王毅收藏观是物我两忘。王毅表示:“我敬畏文物,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个人收藏的最高境界就是化私为公。国家需要第一。”至今,王毅已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院、上海图书馆等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无偿捐赠了百余锭徽墨及众多文物文献。更为难得的是,从2003年至今,王毅16年坚持向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捐赠了包括“饮冰室墨”在内的文物200余件,在天津传为佳话。今年春节期间,该馆特为王毅举办捐赠展,许多梁氏后人闻讯后前往参观。王毅的一系列善举,得到了央视、《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以及采访报道。

  相伴终生“墨”须有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我向王毅抛出了一个绝大多数读者都迫切想问的问题:“你自己生活并不富裕,家里住房条件也未得到有效改善,为什么不好好利用那些千辛万苦收来的徽墨,提高一下家里人的生活质量呢?”王毅深情地回答:“说句老实话,我不是没有想过。于家人,我确实觉得很愧疚。但是当我面对那些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徽墨时,心绪难平。在闪耀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瑰宝面前,我们都是谦卑的保管者。今天我有缘分拥有那些宝物,全得感谢新时代。古话讲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其实多年来的徽墨收藏,也极大提高了我的文物鉴赏能力,通过研究徽墨,我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出版了五本徽墨的小书。其中《古墨》一书,被国家出版局选定为参加国际书展并输出版权。2017年我被聘为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海关上海站涉私文物鉴定员,负责为国家文物鉴定把关,这是对我职业生涯最好的褒扬。退休以后,我计划完成《胡开文徽墨世家》《婺源墨工考》等专著的写作。另外,从去年起,我已经自筹资金在徽墨故乡——绩溪上庄建造一座胡开文徽墨收藏馆,将我的墨品交与当地文物部门管理,成为非遗传承基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3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4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5版:共享进博会
   第A06版:共享进博会
   第A07版:共享进博会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新民财经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扫一扫
金色池塘
非人磨墨墨磨人
成“家”的代价
初心不改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A20非人磨墨墨磨人 2018-11-10 2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