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身处全球城市竞争序列,上海蓄势待发,又一次来到经济实力全面跃升的关键时期。
国产大型客机C919项目进入试飞取证阶段,累计订单达到815架;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火箭迎来第100发发射;上汽互联网汽车销量已突破70万辆,电动智能超跑SUV荣威Marvel X实现了智能驾驶技术在量产车上的首次应用;华大半导体积塔项目、上汽大众MEB纯电动车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特斯拉新能源汽车、阿里巴巴平头哥半导体研发中心等落户上海……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势头。
夯实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有条件、有基础、有责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聚焦创新转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近年来,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量子通信、精准医疗、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上海强化基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了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一批产业创新工程,同时,注重发挥AI的创新引领作用,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及产线建设。
今年以来,上海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完成762.3亿元,同比增长18.5%。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机械、风电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端装备产品市场繁荣,以高端集成电路和大型客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不断振兴发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良好,都为夯实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对实体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视,使上海制造业出现了新一轮发展局面,这些以“智能化、高端化、精品化”为特征的新兴产业项目,也成为上海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打造高经济密度“产业新区”
“上海要大力发展创新经济,一是要聚焦产业创新的前沿,上海不能什么都要,我们的资源有限。但上海也不能什么都不要,尤其是对先进制造业,好的项目来,上海从来不缺土地。”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鸣波介绍,上海将在改革创新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产业经济空间布局、行业结构及要素体系,以产业地图引导集群发展,聚焦高端高新产业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聚焦重点转型区域打造高经济密度“产业新区”。紧跟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强化基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
就在3天前,上海发布了《产业地图》,这是一份决定着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图、作战图。“希望通过发挥产业地图的指南作用,有效服务各类投资者,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地图精准匹配、快速落地,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区域集聚,加快构建产业链、创新链等融为一体的产业要素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密度。”比如,在重点区域产业定位图上,融合性数字产业园区,如徐汇滨江、市北高新等地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业态混合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如张江、祝桥等地区,重点布局集成电路、航空等国家战略产业。
陈鸣波介绍,上海将在协同融合中凝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优势。围绕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强规划衔接、机制对接、平台共建、利益共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及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加快“扩大开放100条”政策落地
就在进口博览会开幕前一周,ABB宣布投资1.5亿美元在上海新建一座其全球最大、最先进、最具柔性的机器人工厂,实现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这座超级工厂建成后,年产量将达10万台,整个上海的机器人年产量也随之翻番,将有力支持上海及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在ABB之前,特斯拉超级工厂也宣布落户上海。“这些都是上海加快实施汽车、飞机、船舶等产业对外开放的‘成绩单’,将有助于集聚全球高端要素,与上海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实现扩大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
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不仅是国家出台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外资股比限制以来的第一个外商独资项目,也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之一。该项目从签约到土地摘牌,只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这也让特斯拉亚太区副总裁陶琳盛赞上海速度。“特斯拉所在的领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海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到今年为止上海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总量已经率先突破了20万辆,充分体现了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和市场的开放。我们非常看好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希望和上海一起来实现世界级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目标。”
上海正在扩大开放中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球视野。着力推进产业全方位开放,集聚全球优势资源,大力吸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先企业项目落户,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贡献上海力量。
目前,上海已经集聚了5万多家外资企业,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3家、外资研发中心438家,制造企业的地区总部又占到其中80%。今年7月上海发布了“扩大开放100条”举措,提出上海要集中力量,构筑更加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这100条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目前‘扩大开放100条’推出来已有3个多月了,总体的落实率已经达到了89%,我们当初要求年内落实90%,进展符合预期,甚至快于预期,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加快相关改革措施的落地。我们还有‘100+’的拓展机制,今后凡是有利于扩大开放的,都会不断丰富100条的内容。”
迸发民营经济蓬勃的创新活力
当前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蓬勃创新活力和强劲发展动力。随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将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上海民营经济占全市1/4的经济体量,企业数量占全市比重超过80%,新增就业占全市比重超过70%,贡献了全市1/3以上的税收,今年上半年,新设民营企业占全市新设企业总数比重达到96.4%,已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
“目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压力,民企大多处在转型发展期、提升质量的阵痛期,经济发展遭遇一定压力。总体来看,本市民营经济龙头企业数量不多,抗风险能力不强。接下来,我们要着力破解这些问题,不断为民企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给市场送上‘及时雨’和‘定心丸’。”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坦言。
近日,市委市政府出台27条意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直击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促进民营企业做强做优。戎之勤介绍,上海民营经济发展有两大目标,一是要培育三类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内500强企业,涌现一批细分领域高成长性的科创企业和隐形企业;二是打造两新经济,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科技创新的新先锋。
上海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对全所有制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一方面,深化推进民企融入本市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国资改革和城市建设,实现国资、民资、外资合作共赢,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别是要把民营企业服务作为企业服务工作的重心,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律来梳理对接机制,绘制企业成长路线图,并按照发展阶段给予针对性的‘浇水施肥’。”戎之勤举例说,要力争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为“隐形冠军”,支持民企对标华为、阿里等一流企业,开展全球化布局,深耕拓展专业市场。“到2020年,上海要打造细分市场占有率前三的国际‘隐形冠军’20家、国内‘隐形冠军’200家。”
市发改委巡视员王思政介绍说,上海将采取措施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在税收、用地成本、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帮扶力度。“在调研中,有的民营企业家反映,搞仓储业的厂房租金这两年有明显的上升,我们会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上海将打破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为民营企业发展腾出充足市场空间。例如,全面开放民间投资领域,“此前一直只对外资适用的总部经济政策,也将向民营经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