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作为上海首个实施社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排的项目,“邻道通”项目在北方佳苑小区虽刚运行了10天,但已处理各类生活垃圾总量达4220公斤,其中湿垃圾1637公斤、可回收垃圾832公斤,也就是说,10天总计有2469公斤的垃圾在源头上被减排了,占小区产出垃圾总量的近60%,相当于累计减排了二氧化碳308.71吨,减少垃圾填埋达2.47立方米。前天,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特地前往现场调研、考察,建议各级政府在居民区中推广这一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减排的方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邻道通”项目是市民建委员、上海联创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智轶与一群热心的民建委员们一起新近推出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旨在通过推广从源头上减排生活垃圾的方法,助力绿色环保城市建设。而芷江西路街道也一直在探寻从源头上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减排的有效途径。“供需”双方在推广、寻觅中相遇而一拍即合,并决定率先在北方佳苑小区开展项目运行试点。
同沪上众多小区一样,北方佳苑垃圾厢房未改造前不但“脏乱臭”,而且居民各类垃圾也是不加区分地扔进环卫桶里。去年底,街道与联创社会服务中心一起,对该垃圾厢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安装了全套湿垃圾处理装置,添置了与居民注册过的手机及管理方的终端进行互联的蓝牙电子秤,并在墙上张贴了有关垃圾分类知识、流程,以及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法等彩色宣传画,还配备了专职保洁工作人员。
街道、居委会干部和联创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培训和发动,“邻道通”项目于今年1月7日起正式启动。短短数日,小区418户家庭,逾95%的居民注册参与了系统的居民端,按照要求参与垃圾分类投放换积分活动的家庭也日益增加。根据汇总的数据,10天里,小区居民累计参加垃圾分类投放活动已达到1302次。
记者在垃圾厢房现场看到,每当被街道和服务社封为“站长”的专职保洁员王爱红,将手机对着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手机上的“邻道通”二维码一扫,她与居民双方手机上同时会出现一个垃圾分类界面:垃圾总量、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数字一目了然,经过她检查合格的分类垃圾,只要一放上蓝牙秤,重量和数量的数据马上在双方的手机界面都显示出来,她确认后,数据瞬间上传到居民的手机上,同时20积分也立马进了居民“福袋”,居民从进门到离开,一般都在30秒内搞定。
目前,北方佳苑新的垃圾厢房实行每天3次定点定时开放。每次开放时间结束后,王爱红便将居民的湿垃圾倒入运转着的食物垃圾处理器中,随着水流,那些湿垃圾被“吃”到了机器的“肚子”里,稀里哗啦不到几分钟,所有的湿垃圾都不见了。据她介绍,这台设备可将湿垃圾研磨粉碎成小于5mm的小颗粒,然后和水一起冲入下水道,从而完成了对湿垃圾的“蓝色焚烧”。
张智轶告诉记者,小区每天会有超过百吨生活用水排出,这些食物垃圾通过稀释后就“微不足道”了,而含有70%以上水分的食物垃圾随着大量水流去向污水处理厂,也不会超过其处理能力。
本报记者 江跃中
特约通讯员 顾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