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海派艺术馆落成开馆首展,文心江南系列展之“海上丰采——丰子恺艺术特展”于明日开幕,通过展示丰子恺家属的私人典藏,纪念这位“眼睛向下,作品向上”的海派艺术大家。
日月楼里日月长
本次丰子恺艺术特展是丰子恺与上海缘分的延续,是1981年丰子恺作品在上海展出后、时隔38年的再度回归。
昨天下午,展厅还在搭建中。丰子恺晚年在上海居住和创作地日月楼场景被实景还原。日月楼位于上海陕西南路长乐村,1954年丰家迁至此地,取名为日月楼,因为二楼朝南有一内阳台,梯形凸口三面皆有窗,天窗可以看到日月运转。丰子恺随口吟出“日月楼中日月长”的下联,希望在此能够安居余年。后来马一浮先生对出上联,“星河界里星河转”,并用篆书写下了对联。丰子恺自己题写了日月楼的横匾,这两件一直挂在日月楼里的墨宝此次也会参展。
日月楼的面积大小约65平方米,如今在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复原,让在场的丰子恺外孙宋雪君非常激动。他说:“日月楼因故暂停开放,许多爱好者感到很遗憾。作为丰子恺先生的后人,期待着日月楼能够重新开放。”
经典画作多颠沛
本次展出作品多样,特展汇集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的珍贵藏品,以及丰子恺家属的私人典藏,展示了丰子恺的书画作品200余件(套),装帧设计书籍封面168幅。其中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丰子恺孙子丰羽贡献了150件丰子恺先生的精品。丰羽先生助理告诉记者:“这批藏品继承自丰子恺幼子丰新枚(丰羽父亲),主要绘制于1946年至1949年间。在“文革”前后差点被抄走,丰子恺嘱幼子将画作装入一皮包,连夜北上避险,后在石家庄暂存。唐山大地震时又差点散失。这批画作精品历经坎坷,留存至今。”
丰子恺是弘一法师的得意门生,他们的师生情缘,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护生画集》里达到顶峰。弘一法师50岁时,丰子恺画第一集50幅为他祝寿,60岁时作60幅作为第二集。弘一法师嘱,以此类推,一百岁时作百幅,护生画集功德圆满。丰子恺先生向老师发愿:“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在“文革”期间,丰家一楼被占,丰子恺只能蜗居在二楼那半个阳台上。丰子恺每天4点起床画画,冒着风险在这里悄悄完成了《护生画集》(第六卷),完成了对师父的许诺。
书法长卷首展示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外孙女崔东明在日月楼度过童年。她与外公丰子恺共同生活了11年,直到丰子恺逝世。在众多书画作品中,更有首次全部亮相的《文人珠玉》书法长卷,全卷长达25米,创作约三载,收录了丰子恺所爱诗词204首。这件作品为崔东明妈妈、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所有。
崔东明透露,外公丰子恺极其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文人珠玉》书法长卷作于1962年至1965年。展览方专门为手卷定制了展示柜,这是首次完整展出这件作品。长卷的开头有一小块的挖补痕迹,原来这部长卷本来是写给女儿丰一吟。一日友人拜访日月楼,对《文人珠玉》长卷爱不释手,丰子恺题写了上款,慷慨相赠。友人从日月楼中取出,带到了旅馆,完全打开后发现了“一吟宝藏”的字样在卷尾,赶忙将此卷送回,后在重裱时将题款挖去。日月楼地方狭小,从来没有完整展开过。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