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消除特“困”
马丹

  马丹

  百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点亮了夜晚,让人们尝到夜的甜美,从此欲罢不能。近十来年间,电视机屏、电脑屏、手机屏,随着屏幕越来越小,全民缺觉也越来越严重。2018年的一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人的睡眠时间已经从2013年的8.8个小时掉到了6.5个小时。夜晚似乎越来越有魔力。

  昨天报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英国伦敦知名健身教练麦凯布开办睡眠指导课程,学员交纳750英镑学费,就可以在3个月里学习如何睡得更好。睡觉,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居然需要花钱再学习?着实让人有点看不懂。一方面,各种电子设备、现代科技,确实正在损害睡眠,但另一方面,报复性熬夜,何尝不是现代社会压力过大带来的副作用之一。

  事实上,像睡眠指导课程这样的“疲惫经济”新产业早就悄悄上线并且蒸蒸日上。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7年报告就曾提及,美国睡眠健康行业估值300亿至400亿美元,且呈上升势头。然而,午睡枕、安神喷雾、可穿戴设备等,都只是有着睡眠困难的现代人类的安慰剂,如果不解决现代人对时间支配的焦虑,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缺觉”的问题。

  但是,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成年人的报复性熬夜。特“困”现象,其实正从成人蔓延到了幼童。上海未成年人成长发展指数显示,本市大多数未成年人存在睡眠不足,仅有34.6%的小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26.8%的初中生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27%的高中生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上。教育部新发的“减负30条”特别强调小学生睡眠每天要10小时以上。电灯、电视、电脑等是影响孩子休息的因素,但教育制度或许更影响着儿童的睡眠,作业多,升学压力大,教育型的睡眠剥夺正在侵害祖国的花朵。减负喊了多年,睡眠越减越少也是事实。然而,减负并非一朝一夕,全民缺觉的改善,或许需要一剂良药缓解全民焦虑。这剂良药,并不是简单地下发几个文件、一刀切地关掉校外机构,而是需要自上而下的人才观、教育观的转变。当社会、学校、家庭都打心底认可“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坦然面对因材施教,而不是攀比跟风,或许才能消除特“困”现象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人物·博览/新民环球
   第ZF01版:中缝4-21
窗前之卿云烂漫,亦是年味
时髦商圈展民俗 浓浓年味扑面来
3000多名志愿者守护游子归乡路
消除特“困”
增加备用车 疏散大客流
上海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率约88%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消除特“困” 2019-01-17 2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