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奉贤区围绕宅基地审批和控制、宅基地租赁和管理、集体建设资金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修订、完善现有村规民约并升级为“美丽乡村·美丽约定”(下文简称“约定”)后,全区170个村均已通过符合各村实际的约定,通过考核的村民近期都收到了红包奖励。
涵养文明乡风
婚丧嫁娶怎么操办,一直是农村治理的一大难题。大操大办,既会让陈规陋习不绝,更会让农村与“美丽”渐行渐远。但在四团镇新桥村,这个难题因“约定”迎刃而解。
在“约定”中,该村就制定了一条“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丧事中不搞吹打、扎彩、安葬合规后村里奖励1000元的约定,引导村民涵养文明乡风。该条约定试行后不久,新桥959号的村民在料理丧事中便遵守约定,做到安葬合规。其他村民们也纷纷表示,“既然约定了,吾伲也要做到。”
规范租赁市场
金汇镇白沙村有212户宅基房。过去,村干部李丽为宅基房随意出租伤透了脑筋,“一个村就几个干部,忙着做思想工作,还要花力气维护干净整洁,实在应接不暇。”
这一次,借“约定”,李丽将农村房屋租赁的问题抛了出来,让村民们决定到底怎么管,没想到讨论十分激烈。有的主张按照“一证两户”来规范租赁户数,但这样对不出租的村民不公平;有的主张按照户籍人口数来规范租赁户数,但又会加重村里人口管理的负担。经过几番讨论后,村民们终于达成一致,出租房屋施行“一证一户”制,租借方人数不超过该户户籍人数。每年将对宅基房进行考核,未出租的村民给予奖励。
这样一来,曾困扰村里的大难题一招化解。李丽说:“村民们现在还会相互监督,谁家做得好,谁家做得不好,大家一目了然。”
探索监督机制
“约定”施行得好不好,关键看村民是否认真践行。因此,在各村制定“约定”过程中,把监督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庄行镇存古村,村民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每个宅基上都设有一块“红星榜”,上面公示了每家每户执行“约定”的情况,小到养了几只鸭,大到建房有无参照规划实施,都有罗列。“做得好就贴一颗星。”村里老党员华伯仁告诉记者,“要是自己得不到红星,那在村里还有啥脸面。”
同时,各村还成立了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村委干部联合组成的监督巡查小组,定期进行指导和评议。
未来,奉贤区还将依托“约定”,通过集思广益约出新思路、奖罚有度约出新标准、促进发展约出新未来,真正将家长里短的老约定转变为促进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促进分配公平的新约定。 本报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