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焋糕迎新年
顾仲源
  顾仲源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每至腊月就开始作过年准备了。那时生活经济条件不好,粮食也不充裕,平常人家能靠平时积攒的一二十斤糯米和粳米过年焋糕做圆子已经不错啦。当年宅上有一只舂米粉的臼,春节前那段时间“生意”特别忙,各家各户全靠这只臼来舂米粉。大人把隔天浸透又沥干的糯米粳米装在袋子里,由我们小孩去排队,轮到后再由大人来现场花上若干小时在石臼中舂粉。回家在灶间里焋糕时,大人往往让我们小孩离远点,说是小孩在灶间里多嘴多舌,会出现蒸出夹生糕的状况。只见到灶间内热气腾腾,一只尺把圆、尺把高的糕樽(又称高蒸,一种木制圆桶状的蒸糕模具)坐在灶头上的铁锅沸水中,大人往桶中加进米粉和配料。片刻工夫,香气扑鼻的糕就成了。那时并不是家家都有糕樽的,有邻居来我家借用后,往往还奉送新做的糕以表谢意呢!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后,我们长大了,但家里的老掉牙的木质糕樽却“寿终正寝”了。然糕还是要焋的,这是浓浓的年味啊!我哥手巧,竟学着白铁匠用铝皮敲打制成了一只糕樽外圈,再托朋友加工了底垫。每年的春节前,这焋糕的任务就主要由我们弟兄俩在家里的灶头上完成了。那时不必再用石臼舂粉了,因为附近已经有了专门轧米粉的社队企业加工场了,只不过节前生意兴隆得排队罢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老家地块动拆迁了,我们住进了公寓房,没有了烧柴火的灶头和大铁锅,那铝制的糕樽也没用了,丢给了收废品的,想吃糕只能去买来吃。每逢年关,总会勾起我对过年习俗的思念,怀念那种腊月焋糕的浓浓年味。但这谈何容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寻思着现在公寓房的厨房天然气灶不可能用大铁锅、不能焋数斤重的“大桶糕”了。我“设计”并用薄纸板做成了纸样,托加工不锈钢制品的朋友用不锈钢薄板做成了能焋一两斤左右糕的 “糕樽”。以前必用的“筛粉”工具则可以利用家中的不锈钢洗菜箩替代;而蒸锅则可“与时俱进”用高压锅替代:将高压锅盖中央的压力帽取下、水烧开后孔中蒸汽喷涌而出,太合适了;至于其他用具盆、碗、铲、勺等都是日常用具了。

  好在现在网络购物方便,糯米粉、粳米粉(也称黏米粉、大米粉)都有卖。两天后,快递小哥如数送上门。又在商店里买齐了白砂糖、红枣、核桃仁、葡萄干、松子等配料。“开工”了,我和妻搭班。“揩糖水”是首道重要工序,主要由妻来完成。我则当“上灶师傅”。等看到蒸气从粉中冒出,便按需要放些豆沙、核桃仁或其他配料作为夹心配料。继而再舀粉盖在上面、中间略堆高、用平板沿糕樽边缘轻轻将粉抹平,趁蒸汽没上来之际根据口味和美观的需要在平面上摆放红枣、核桃仁、葡萄干或松子、红绿瓜丝等配料,稍后蒸汽上来粉蒸熟了这些配料也就粘住了,再用锅盖盖上一两分钟,整块糕就熟啦!

  我还当了一回“快递”,将充满着欢欢喜喜迎接新春之心、充满着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之情、充满着幸福生活节节高之意的糕送到我们亲朋好友家中,让他们共享这一抹浓重的年味,分享糯香软甜的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阳光天地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镜头艺术
   第A21版:设计之都
   第A22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ZF01版:中缝4-21
当我们谈语文时,到底要谈些什么
蝶影
焋糕迎新年
秘境光辉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慢病一百天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焋糕迎新年 2019-01-29 2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