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发展目标,提出依托公共交通,达到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平均出行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但松江、奉贤、金山等远郊新城受地理位置和财力限制,目前仅能实现部分区域与中心城区互通,出行时耗远超60分钟。
目前,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补贴政策尚未明确,建议继续沿用2015-2017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同时考虑到远郊区财政紧张,为体现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议制定政策时,考虑远郊区差异化补贴,完善远郊交通基础设施。
支马路增设临时停车位
上海实有小客车已突破500万辆,停车泊位缺口达70%以上。
缓解停车难,交通管理部门要尽最大可能挖掘道路资源,尽量在支马路上增设临时停车位。同时,建议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大调研,摸清上海所有道路的“底牌”,分析研究制定可行性支马路泊车方案;聘请第三方机构调研上海所有道路,出具可行性泊车位之建议报告;杜绝“指标性罚款”,对断头路和僻静道路泊车可否不做重点关注,将有限警力更多投入到疏导拥堵等交通管理岗位上。
修订条例规范住房租赁市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租金高企、部分中介囤积房源哄抬租金、群租屡禁不绝、郊区的“农家乐”与各种形式的民宿缺乏规范、风险隐患客观存在、配套政策不足等。
建议修订《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其中包括:适应市场需求,加大租赁房建设力度,重点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周边、科创园区、产业集聚区、商业商务集聚区以及交通枢纽地区等区域有序推进租赁住房建设,满足不同人群的租住需求;支持发展专业化代理经租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资与民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建立住房租赁公共服务平台,有效监管平台操作;鼓励住房承租人依法登记备案,将备案与居住证和积分制度、子女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社会服务相衔接等。
建本土地产绿色食品产销服务平台
去年上海提出推进乡村振兴“三园”工程,其中的“绿色田园”工程明确指出,到2022年地产绿色农产品认证率将提高到30%,位列全国第一。然而,目前符合申报条件的地产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主动进行绿色食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
建议由政府出面搭建本市地产绿色食品公共产销服务平台,实行公益化运作,引导全市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在服务平台上集中批零兼营,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推广成本,又能充分背靠政府公信力重塑农产品质量安全形象。同时,成立本市绿色食品行业协会,牵头打造地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团体标准体系,覆盖产品种养殖生产、加工、检验检测、质量分级、标识包装、冷链物流、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
在上海开办一所中俄双语学校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指出,“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排行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韩国、越南位列前五。其中,俄罗斯连续三年蝉联榜首。据统计,中国现有约四万名来自原苏联国家的人士,超过半数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广州。
为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俄语国家交流,建议上海市能够开办一所俄罗斯学校或在双语学校内开设俄罗斯课程班,让来自俄语国家人员的子女能接受理想的教育。若马上开办12年制俄语学校有困难,也可以利用上海数量众多的民办双语学校和部分公办学校国际部,开设12年制的俄语国际课程班,其教学体系可以与俄罗斯国内高校衔接。
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上海出台支持上海民营企业发展“27条”,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坚定发展信心,持续推进创新,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在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产权保护不到位、所有制歧视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建议围绕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从多方面入手,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民企创新专利,做到既能保护创新成果,又不影响社会在一定条件下共享创新成果;为企业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针对“所有制歧视”,全面审视此前文件、条例法规等,纠正不合理的规定等;建立政府联系服务民企的工作制度,通过联系人渠道,实行“点对点”的联系服务,了解民企需求,倾听民企呼声,及时反馈和协调解决民企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
本报记者 姚丽萍 宋宁华 江跃中 潘高峰 方翔 整理
本报记者 刘歆 张龙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