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娇和“作”究竟有什么不同?这是我晚上睡前和孩子讨论的话题,以前睡前不是听英文,就是听故事,但这一年来,我更愿在睡前和她聊聊天。
和孩子聊天,虽然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但经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我也想启发她对自我的认知,让她在交流中学会陈述,在陈述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为什么要和孩子讨论撒娇和“作”这件事呢?我常常想要给孩子在童年建筑起更好的爱与被爱的基石,让她今后走过青春期,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亲密关系的时候,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她很爱撒娇,于是我问她:“你觉得撒娇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受?”她的答案是爱。
确实如此。撒娇这种行为,只有在你爱对方,而且你确信对方也爱你的前提下才会发生。
她常喜欢用脑袋蹭我,拱在我旁边要抱抱,因为她认为我觉得她可爱,这也是她表达亲昵的行为。但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这是孩子在“作”。
“作”是撒娇的“递进级”,但很不一样。撒娇时,你的心里是爱,是亲昵的表达,但“作”的时候,你心里会有些表达不出来的不舒服,而且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爱,甚至是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单方面的索求。
其实,我们对作的承受也是不一样的。不累的时候,我们会愿意耐心去疏导孩子的情绪,但累的时候,我们却会简单粗暴地喝止。不过,每次事情过去后,我总是喜欢和孩子聊一聊她前面的“作”。“作”的前提仍然是爱,“作”的对象一定是那个你非常依赖,也知道对方爱你的人,当你有负面情绪时,你会用对他(她)有攻击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你,通俗一点说,就是横竖都不好,横竖都是对方的错。
那“作”过以后,情绪会好吗?有时候真的会,无论如何,将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心理会舒服很多。但有时也不会,尤其在对方没有接纳,指出你的问题的时候,你会有不被爱、不被接纳的感受。
“作”不是好的表达,但是,是我们在建立亲密关系时都会遇到的过程。
可能你会在被喝止中觉得内心没有那么亲密,但更好的是,慢慢学会好好地表达出来,寻求安慰。
学会好好表达很不容易,尤其对孩子而言,可能要花上很久去学习,去反复操练,当然,孩子也可以保留他们的一点点“作”,因为我也知道,当孩子累了,不开心了,不能那么理性疏导自己的时候,真的是有这样的需要的。
孩子,也希望未来,有人可以像妈妈一样爱你,包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