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上海一中院通过一段生动的动画视频为大家展示了软件的智能化操作、主要功能等内容。
自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法院”)开展部署“基本解决执行难”行动以来,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推进执行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长期工作重点。上海一中院按照最高法院和上海高院的部署,始终聚力重点、聚焦短板,“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悉,上海一中院近三年执行到位金额已达186亿余元,该院执行局连续两年荣立上海法院系统集体一等功,并被评为2018年度上海法院破解“执行难”专项治理先进集体。
记者了解到,该软件通过进一步加强执行案件的规范性、透明度,明确执行法官、执行局长在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在执行当事人、执行法官和执行局长之间搭建一个良性沟通、有效互动、自我规范、监督管理的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布局。
对于执行当事人而言,该软件最大的特点是公开信息和有效沟通。比如,执行案件立案后,软件将以短信形式,主动告知执行流程的重要节点以及相应的期限;执行过程中,在执行法官采取执行措施后,软件第一时间自动发送或者提示执行法官手动发送短信,告知当事人,特别是申请执行人执行措施采取情况及结果;执行结案前,软件会征询申请执行人对执行的意见并及时反馈,从而形成申请执行人与执行法官合力推动执行案件进展的良好局面。如此一来,既可充分保障申请执行人的知情权,还可大大解决因执行法官常常外出工作,申请执行人“找法官难”的问题。
对于执行法官而言,软件更像是一个得力的智能“小助手”,帮助执行法官辅助办案和自我管理。软件会依据工作计划,结合办案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时间期限进行“智能推送”,提醒执行法官在某时间段内应完成的事项。对即将到期的事项,软件也会用醒目的颜色进行“自动预警”,提醒优先处理。
对于执行局长而言,软件可助力实现重点监督、规范执行的目的。
据悉,软件还可自动集约管理,如多个执行人员提交的外出办案时间和地点重合,将自动提醒执行人员以及局领导协调出行,调整工作计划,达到集约办案效果。
上海一中院黄祥青院长表示,“上海一中院执行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提升的空间和必要。软件强调主动将执行过程全面透明化,接受监督,以公开倒逼执行规范,力促‘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