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区怎么建?自贸区未来还将有哪些改革探索?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杭迎伟接受了记者专访。
塑造特殊经济功能
杭迎伟表示,建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不是简单的范围上的再扩区,而是着重聚焦特殊经济功能的塑造,更加突出开放的深化、功能的强化、布局的优化、动力的转化,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
“我们将把‘管得更好、才能放得更开’作为基本前提,进一步强化压力测试的功能,为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积累试点经验。”杭迎伟说,新片区将着力发展离岸经济、创新经济、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强化实施差别化的探索,形成适应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
提升经济密度效能
杭迎伟告诉记者,除了新片区,未来整个自贸区的建设将在提升经济密度、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三方面“下更大功夫”。
如何提升经济密度?杭迎伟介绍,目前在土地规划上,已经推出了覆盖自贸试验区和整个浦东新区的产业地图,可以更好地统筹和规划产业布局;同时,自贸区还将在提高用地弹性、土地复合利用等方面探索新路,今后的自贸区将会更多地出现“厂房+研发”“厂房+总部”等紧凑模式。
自贸区还将根据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四个片区不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形态,提出差异化发展要求。比如:陆家嘴更加聚焦单位商办楼宇的产出;张江和金桥更加聚焦单位工业用地的产值,培育更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外高桥更加聚焦单位面积的税收和增加值。
提升配置资源能力
据杭迎伟介绍,今年自贸区将积极推进一批首创性外资项目落地,深化电信、教育、医疗、文化、金融、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开放。
比如率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取消商用车、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率先试点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争取持牌金融机构新型金融业务牌照率先落地。
自贸区还将大力促进离岸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等贸易新形态创新发展。目前,在通过积极创新监管方式促进离岸贸易发展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案例。
比如,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总部,已经试点了首单“一带一路”离岸贸易境内结算。沃尔沃将其在韩国生产的工程设备直接发货到尼日利亚,交易发生在海外,而收付款通过兴业银行上海自贸区支行专用账户进行,不仅节约了到新加坡设立结算公司的高昂成本,公司离岸贸易额还增长了4倍,预计今年带来税收超过试点前的5倍。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杭迎伟认为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聚焦活力四射的张江科学城建设,依托大科学设施进一步强化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争取涌现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聚焦一些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打造一批引领发展潮流、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产业集群。
为此自贸区将设立5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聚焦“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把重点产业做强做大。
如何与科创板对接
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也是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之一。自贸区如何与科创板对接?
杭迎伟透露,不久前,自贸区成立了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具有网上网下的双重功能。“实体店”将在今年3月15日落成启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将全面对接服务科创板,培育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
另据杭迎伟介绍,今年上半年浦东还将建成首个金融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打造金融科技的产业生态区,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