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收梦想
周炳揆
  周炳揆

  又近高考发榜时。

  前些时见晚报“新民眼”有一篇评论文章,说是深圳一所民办学校,与河北某著名中学以合作办校为名,从该校引进尖子学生,这些学生被称为“清北临界生”,由于河北考“清华”、“北大”的尖子学生密集,他们在河北參加高考被“清华”、“北大”录取的机会不大,而在广东参加高考,录取分数线要低20多分,录取概率大得多。

  这种“高考移民”,可谓趣事一桩。不过我听到过更为奇葩的。有一位美国妈妈,对女儿考大学一事是“事必躬亲”,连入学申请表格也帮女儿代填。结果女儿迟迟等不到入学通知,这位妈妈一次又一次打电话给学校询问,校方告诉她是女儿的成绩单和申请表上的信息不一致。

  原来,这位妈妈太沉浸于女儿的事宜,以致在申请表上错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其实她的女儿各方面都不错,即使妈妈什么都不管,她也照样能被学校录取的。

  做父母的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这是很合情理的。但是时下的问题是众多父母过多地、过早地规划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一周几次兴趣班,平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高考时为了进名校不惜“移民”,上述深圳民办学校之举,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前几年,更有家长把孩子的户口迁到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等有国家政策扶持的地方去参加高考。

  “规划孩子”之所以普遍,有其社会原因。有一种称谓叫“回收梦想”——父母亲年轻时没有读名牌大学,就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进名校,他们把自己的身份和孩子的融成一体,把孩子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成功。

  现今六十岁到七十多岁的人,他们的正规教育曾经蹉跎失意了大半生,寄希望于自己下一代上名牌大学,这个年龄群体“回收梦想”的愿望特别强烈。二十年前,我参加同学聚会,餐桌上的话题几乎都是某某的孩子考上了某某大学,某某的女儿“托福”考了620分等等。只要有孩子考取名校,做父母亲的就以孩子的成绩为荣。这不足为怪,但是,这类聚会往往会引发互相攀比,会给孩子年龄尚小的与会者无形的压力,最终,这种压力会转移到他们的孩子身上。我有一同学的女儿当年准备读护士学校,因为有助学金。她的母亲受到同学聚会气氛的感染,执意“回收梦想”,一定要女儿改变志愿,报考名牌大学。但是,经过“家庭战争”,女儿胜利了。现在她在上海某三甲医院工作,两次被派往国外培训、工作,还出版了一本专著。其实,读名牌大学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并不能划等号。有一篇研究报告谈到:职业生涯的成功,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对所读专业的喜欢程度,以及他们对学校研究项目、课外兴趣和实习的热衷程度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专版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8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戴胜归来
黄昏市场里的卖鱼郎
清悠处(中国画)
回收梦想
落雨
走向深洋的出海之作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回收梦想 2019-06-21 2 2019年06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