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个新闻引发了对不同交易所之间的评判。港交所前阵子提出了收购伦交所的要约,而伦交所说NO,说NO也就算了,伦交所还做了一段评判,称对港交所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上交所。有人说这是上交所与港交所明争暗斗。其实,这与上交所没有关系,上交所与港交所的运作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交易制度也不尽相同,不存在竞争关系的。而上交所却是与深交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竞争关系。
就眼前行情而言,目前上交所总市值为34.5万亿元,而深交所总市值为22.3万亿元,两市市值之比为6:4;但是现在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之比是倒过来的,以本周二股市大跌为例,当日沪市成交了2377亿元,深市成交3482亿元,两市成交量之比为4:6,在跌势中深市也比沪市多成交1100多亿元,那么在涨势中怎么样呢?今年上半年沪深股市涨到3200多点时,有好多个日成交量超1万亿元的日子,基本上沪深之比也是4:6,这个规律已经差不多维持了两年多了。
沪市的急起直追是推出了科创板并进行注册制的试点,从去年11月提出科创板到今年7月22日科创板25家公司同时上市这段时间,沪深市场的交易量悬殊差异没有改变,而在7月22日科创板上市,由于前五天没有涨跌停板限制,股价波动眼花缭乱,沪深两市日成交量开始接近5:5,但没隔多少时间,两市日交易量再度维护4:6格局,而且这样的格局似乎更稳固了。
深市接下来发展的势头也很猛。将深圳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已经成了国家战略,在这个国家战略的方案中,将进行创业板的改革,也将创业板的发展目标定为高新技术、也要进行注册制改革的试点,也就是说要将科创板复制、粘贴到创业板中去,一旦进行实施,可以预料,创业板的戏份更足。
这戏在哪儿呢?创业板分成了老创业板和新创业板,这两个板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新板发行价与老板有显著差异,新板价格定位对板的科创板,交易中涨跌停板放宽至20%,而老板的发行定价和交易规则对板的是主板和中小板,一个市场中如此的一市两制甚至于同一个板块中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发行和交易制度,这种差异给市场将带来许许多多想象的空间,股市有想象空间,那市场才有运作的空间。
沪市的动态市盈率为12倍,而深市为25倍,即便如此,沪市的交投还是没有深市活跃,这也反映了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沪市的那些超级大盘股走势呈板结状态,而深市小票多,在一个基本上以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中,追逐小票是主要的操作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资金不断地在小票中倒腾,这是中国股市当下的主要操作状态,在目前市场格局中,这种局面一时三刻还难以改变。对投资者而言,从成交量看不同市场的博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