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汇编海派文化谚语精粹的《沪谚》,受到新老上海人的好评,其中老一辈上海人的养生谚语,更是引人注目,例如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更是一语道破了饮食养生的真谛,就是食不过饱,身体安好。
食不过饱,身体安好,主张节制饮食,历来是我国养生界的共识。《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孔子曰:“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养之道,贵在有度。”管子说得明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苏东坡在《养生颂》中也说:“以饥方食,未饱先止。”寿至83岁的清代“文豪寿星”袁枚在自己的书房高挂的楹联是“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年逾九秩的中科院院士张光斗就说益寿要“以多餐少食为佳”。百岁寿星、国民党元老张群在《自勉歌》中云:“饮食不逾量,作息要均衡。”另一位寿过110岁的陈椿先生撰写了《人生一百二十岁》的书稿,其总结的养生经,其中一条就是“穿衣三分冷,吃饭留点饥”。
那么,为何食不过饱,身体便能安好呢?古话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原来终日饱食会使血液过久地滞留、存积于胃肠组织,致使大脑缺血、缺氧,妨碍脑细胞发育,降低智商。现代科研发现饱食可诱发大脑中酸性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大量分泌,该因子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增殖,造成管腔狭窄、供血能力减弱,从而加重脑缺氧。脑神经细胞会因缺血、缺氧而退化、坏死,致使大脑早衰。日本关东大学临床调查就发现,大约30%-40%的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与其年轻时食量偏多有关。美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两组猴子,各100只,一组任它吃饱,一组控制饮食。十年后,敞开肚皮吃饱的一组,死了50只,其余活着的也是胖猴多,病猴多;而另一组猴子苗条健康,很少生病,才死去12只。可见,注重口福,就会发福,易生“富贵病”。
不过有人要问,吃得要少,少多少呢?俗话说:“欲得身体安,三分饥和寒”,“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绍光教授更是明确指出:“七八分饱人不老。”就是说吃到七八分饱,再美味的佳肴你也得刹车了,“每餐留几口,活到九十九”嘛。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流行于白领阶层中的那种“早餐吃得少,中餐吃不好,晚餐酒菜饱”的饮食习惯,是非常有害的。科学的饮食方式应是“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一句话:食不过饱,身体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