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名保健专家介绍,老年人若想健康长寿就要做到“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依笔者看来,这“三乐”看似平淡简单,实则内涵丰富,折射着深刻哲理。
一说助人为乐 它既体现了我们一贯倡导的奉献精神,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生状况,这已为许多事例所证明。报载,一位早年就投身革命的老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几十年,无怨无悔,乐于助人。为年轻人接送孩子,为出差员工换过煤气罐,为暂时遇到特殊困难的群众捐款,却从不图任何回报,因而赢得了大家由衷的尊重和敬佩。离休回家后,他又主动承包了小区的绿地养护工作,日复一日,勤勤恳恳,靠无声的行动影响了周围居民。他常讲,人活在世上不过几十年时间,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他人和社会多做点事,会使精神世界变得丰满充实,人生会更有价值。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行动敏捷,因为老人在帮助别人奉献社区的过程中,也给自己身心带来了快乐和健康。
二谈知足常乐 这句常挂在人们嘴边的话,要真正做到委实不易。一位年过花甲的朋友,眼见身边的人平步青云,他却总是和机遇擦肩而过。越想越别扭,越烦越浮躁,身体消瘦,血压不稳,人自然老了许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工,她也曾是国有企业的科室负责人。下岗后迅速转变观念,干过大楼清洁工,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每月工资仅700余元。她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任务,还利用业余时间手工钩织毛线垫,加工一个才五角钱,手指都磨破了,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友人从中悟出知足常乐的个中三昧,感到缠绕在心头的烦恼是多么可笑。若能抛开功名利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轻松愉快,笑口常开,天天都有好心情相伴,这恰恰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
三讲自得其乐 两位从繁忙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一位显然不适应新氛围,终日大门不出,闭门乱思,昔日的人际关系却如影相随,挥之不去。尤其爱打听原单位发生的事情,总用个人标准来判断其中的“对”和“错”,时常牢骚满腹,眉头紧琐,很少与家人沟通,身体每况愈下,老病没去,反添新病。另一位的基本情况与他大致相同,由于年轻时工作出色,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好评。有些人认为他退休后“肯定”会不高兴,准是一脸的“旧社会”。可人家彻底放下了心理羁绊,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每天清晨,打上一套太极拳,再沿着河边鹅卵石路散步,之后直奔早市买早点和蔬菜。上午在家莳弄花草鱼虫,中午小歇,下午与老伴儿读报看电视,帮着忙活饭菜。每周半天到老年大学学古典文学,有时兴趣所致,还在电脑键盘上敲出文章寄给报刊。如果偶有稿件发表,他将这些小文章抑扬顿挫地读给家人听,全家人都大笑不已,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惬意。
人的一生恰似一部文艺作品,既有高潮迭起的精彩华章,也有委婉徘徊的曲折坎坷,关键是看你怎样对待。即使完全相同的事物或环境,有的人能苦中找乐,化郁为乐,常乐常新;有的人却一头钻进牛角尖儿里,戴上有色眼镜,凭空找烦,触景生烦,烦了又烦。前者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转化困难矛盾,得到解脱和愉悦;后者选用固执与偏激的观点对待现实生活,饱尝忧郁和怨气。两者对比,泾渭分明,而“三乐”与健康长寿的辩证关系自然就蕴涵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