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介绍,某县建一个养老项目,1600张床位,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张床位50万元,与一线城市优质养老项目不相上下,很有亮点。读后我为该县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感到高兴。不过高兴之余,颇有感慨。
近来,养老服务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有关部门优惠政策频出,社会各界纷纷进入养老领域,各级政府大力规划建造养老设施,推进养老服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在养老服务热潮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
一是单纯追求规模。一些地方为追求“影响”效应,搞了不少所谓的养老园区和几千个床位的大规模养老设施,因后续管理跟不上,运行一直处于非良性状态;二是热衷于“高大上”。一些地方从形象工程、精神文明建设窗口的角度出发,热衷于搞“高大上”的养老工程,动辄十几甚至上百个亿,成了地方上的“面子”项目;三是跟风搞形式主义。一些地方搞养老设施不从当地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跟风走”,什么时尚就打什么牌子,如“医养结合”型、“社区嵌入”型等等,至于真正能落实多少,他们弄不太懂、也不关注,只要有营收就好。
实际上,养老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需实实在在去落实的事业,现在政府重视了,政策好了,投资多了,更需要我们摆正思想,用好政策,花好每一分钱,从专业的角度,规划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切忌图虚名、求所谓的影响、以利益为上。
十几年前,笔者曾去欧洲某国考察养老服务,有两件事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该国社会福利保障部官员在向我们介绍时特别强调,他们在审批养老项目时,特意设了上线,也就是说,项目如床均投资费用超过多少欧元,他们就不予批准。当时国内正处于养老项目投入逐步拓展的阶段,主管部门鼓励加大养老投入。这个科学的规定,体现了他们养老服务专业性的深度。
其二、我们在探访某市养老设施时,市主管部门官员告诉我们,他们正在拆除大型的、10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在社区建立了许多迷你型的、床位在15张左右的微型养老设施,鼓励老年人去社区、回家庭养老,政府给予专业化的支持,他们认为老年人在家庭养老是最成功的。
在发展养老服务这个问题上,有些其实是常识性的问题,只要在发展理念上,一切从国情出发,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不闪现“非养老”的思路,那么许多在养老服务上的异化就不会出现。有一次陪市主要领导调研区县养老服务发展情况,某镇在办养老院,市领导参观了以后,严肃地批评说,一个镇的养老机构主要就是为本镇老人服务的,搞得这么高档,我们的老年人还进得来吗?当时全市各街镇养老机构已基本普及,市有关部门正在改建老旧薄弱设施,强化专业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市领导的讲话,体现了这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普惠、适用、专业、人性的发展思路。
现在是发展养老服务最好的时机。中央寄予了希望,国务院各部门连续推出优恵政策,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推进力度,社会各界投入热情持续高涨,养老服务专业组织不断发展。在这个大好的形势下,老年人都翘首以盼优质的养老服务。
作为养老人,要学习政策,认清形势;了解国情,摆正思路;理解老人,实事求是;树立目标,不图虚名。不辜负时代与老年人的期望,不断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为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机制作出努力与贡献,留下自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