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传统农村一样,距离城区较远的文华村,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传统农业“过活”。一年一季,每亩平均收入1800元左右,农民收入低,看天吃饭。土地是农村发展的命根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文华村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村支书吴雪平一直在琢磨,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一亩三分地”上:“土地上也可以做出大文章。”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文华村今年开辟了20亩“莲稻共生”立体农业试验田。
七分田地、两分水面、一分田埂,有限的田地按照“科学”配比进行规划布局,玩出“新花样”的背后,可是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吴雪平算了一笔细账:“一亩地匀出两分地种睡莲,可以种10颗根茎,花期每颗按100朵鲜花,每朵5元的市场价计,可以增收5万元。”这种立体式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真正实现了“一田多收”。
除 “稻莲共生”之外,文华村还有20亩的“虾稻共作”田。水稻田四周的沟渠饲养了市场上火爆的小龙虾,使稻田的经济产出加倍。“小龙虾可以吃田中的杂草,它的粪便还能还田。将来田埂上除了药草,还要种植果树。”一期试种成功后,吴雪平计划将该模式在全村家庭农场中推广,“将来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自己捕虾、采莲。”
在文华村,除了稻田种睡莲,“林下养鸡”也显得有些“另类”。为了保护美丽乡村,不少地方实行了退养散户养殖,以杜绝“养殖污染”。但畜禽养殖关系到农户的“餐桌”,也是不少养殖户断不了的生活来源,“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经过讨论,大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人禽分离”。生活区为禁养区,每家每户臭气熏天的鸡舍予以拆除;村东南部的林地是适度养殖区,建设规模鸡舍。等鸡出栏时,村民分得“红利”,每户每年可以分得三只林下散养鸡。“这样鸡照养,还保护了村里的人居环境,鸡粪还林,还能促进林中树木的成长。”吴雪平说。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文华村“一田多收、林下养鸡”的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也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多的生机。
通讯员 李谆谆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