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松江立体农业如何“一田多收”
李谆谆 杨洁
■ 立体式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实现“一田多收”
■ 松江区新浜镇文华村打造“稻莲共生立体农业” 张哲伦 摄
  田里是绿油油的水稻,四周沟渠是娇艳欲滴的睡莲,田埂上布满着艾草、枸杞、马兰头……这里是松江区新浜镇文华村打造的“稻莲共生立体农业”的一景。

  和许多传统农村一样,距离城区较远的文华村,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传统农业“过活”。一年一季,每亩平均收入1800元左右,农民收入低,看天吃饭。土地是农村发展的命根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文华村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村支书吴雪平一直在琢磨,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一亩三分地”上:“土地上也可以做出大文章。”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文华村今年开辟了20亩“莲稻共生”立体农业试验田。

  七分田地、两分水面、一分田埂,有限的田地按照“科学”配比进行规划布局,玩出“新花样”的背后,可是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吴雪平算了一笔细账:“一亩地匀出两分地种睡莲,可以种10颗根茎,花期每颗按100朵鲜花,每朵5元的市场价计,可以增收5万元。”这种立体式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真正实现了“一田多收”。

  除 “稻莲共生”之外,文华村还有20亩的“虾稻共作”田。水稻田四周的沟渠饲养了市场上火爆的小龙虾,使稻田的经济产出加倍。“小龙虾可以吃田中的杂草,它的粪便还能还田。将来田埂上除了药草,还要种植果树。”一期试种成功后,吴雪平计划将该模式在全村家庭农场中推广,“将来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自己捕虾、采莲。”

  在文华村,除了稻田种睡莲,“林下养鸡”也显得有些“另类”。为了保护美丽乡村,不少地方实行了退养散户养殖,以杜绝“养殖污染”。但畜禽养殖关系到农户的“餐桌”,也是不少养殖户断不了的生活来源,“不能简单地一拆了之”。经过讨论,大家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人禽分离”。生活区为禁养区,每家每户臭气熏天的鸡舍予以拆除;村东南部的林地是适度养殖区,建设规模鸡舍。等鸡出栏时,村民分得“红利”,每户每年可以分得三只林下散养鸡。“这样鸡照养,还保护了村里的人居环境,鸡粪还林,还能促进林中树木的成长。”吴雪平说。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文华村“一田多收、林下养鸡”的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也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多的生机。

  通讯员  李谆谆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都市小区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采菱人王明华 松江红菱似元宝 撑船采菱苦中甜
稻浪滚滚收割忙 国庆新米上餐桌
看松江立体农业如何“一田多收”
宝山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6看松江立体农业如何“一田多收” 2019-09-21 2 2019年09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