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就像是咖啡很香,就会让人忍不住每天买一杯”。黄浦区委宣传部长余海虹打比方道,她曾经在纽约百老汇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坐过一会儿,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没有去看一场音乐剧真是后悔不迭。但是,好在眼下黄浦区演出频繁。仅今年1月到7月,区域内举办演出已达到15584场,已经超过全年计划。
她对剧场汇聚、演出热闹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牛庄路上的中国大戏院开业一年多来,马路对面的面店生意火爆,8元钱一碗的面条卖得飞起来。一旁的商务酒店入住率也提高了不少。有数据佐证,2018年上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娱乐类消费占比从6.11%增加到9.7%。消费额总体增速达到10.11%,明显高于全市所有商圈1.2%的平均水平。
当然,这也是因为市中心资源最佳的剧院都集中在黄浦区。例如,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开幕演出,就是当下在西安巡演也一票难求的文华大奖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日前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话剧《德龄与慈禧》由看一场少一场的老戏骨卢燕、因《过把瘾》而红遍全国的江珊、音乐剧人气演员郑云龙主演。因票房火爆,采取实名制的方式售票,堪比春运时买火车票。作为新一轮演出季开幕大戏俄罗斯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也是年度引进大制作之一。
专耕音乐剧的上海上汽·文化广场,在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出时,提前2个月票子就告售罄。明后天,台湾“优人神鼓”最新剧目《墨具五色》在1个多月前遭遇火灾烧毁所有道具包括200多面鼓之后,首次在内地登台就选择了文化广场。他们的北京演出取消,多了几天时间周转新制作的道具,昨天才刚刚运上飞机。
9次获格莱美奖的爵士小号手温顿·马沙利斯日前也在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驻场演出。著名导演陈薪伊把陈薪伊艺术中心落户于人民大舞台。中国大戏院艺术总监田沁鑫,也是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这还没算上正在修缮的逸夫舞台,以及刚刚挂牌的26个“演艺新空间”——虽是非标剧场,但演出活动活跃。
文旅合作 文商结合
贯穿“演艺大世界”全年的,还有三大节展。即将于11月8日在中国大戏院开幕的2019上海国际喜剧节,将以日本老派喜剧团体“吉本兴业”的《基本新喜剧60周年so what!》揭幕。历时37天的展演,汇聚27台、130场剧目。4月26日已经收官的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则以文化广场为驻地,6台剧目19场演出场场爆满,共计19577人次观众入场。2019国际戏剧邀请展则依然在进行中,共有来自英法美德等国家的18部作品登台……
文旅合作,文商结合,也是借助文化拉动经济的策略。2019上海旅游节期间,“游上海看大戏”的演艺+商业+旅游新业态融合,促使了他们专门规划了“红色剧目之旅”“悬疑推理剧之旅”“音乐剧之旅”三条文化旅游线路。“红色剧目”之旅包括观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原创杂技剧《战上海》、交响音乐会《我的祖国母亲》以及天津相声《走进新时代》等。在K11的美术馆里,还将举行音乐会、VR体验、沉浸式雪屋等各类动态文艺活动。黄浦区还透露,自从文艺活动铺满思南公馆的室内外之后,他们提升了租金依然租客众多……
至于南京路步行街,也即将于国庆节前夕,迎来开街20周年的文化活动,以文化带动人流,以人气促进商业。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