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叫“爱国布”
一进展厅,墙面上便挂着三块纹样特别的崇明“百子布”。百子布是取“百字”的谐音,布上的花纹藏着文字,一般用来制作床单。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展览特别选择了三块爱国主题的百子布,分别写着“中国工人用大干苦干干出一片美好青春”“吉日大喜,十月一日,十全十美”以及“北京天安门,一个美丽的春天”。这三块布都生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寄托着上海织娘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土布还有一个名字,叫作“爱国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洋货大量涌入,上海土布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爱国人士挺身而出,支持国货。1930年,上海南市区蓬莱市场举行落成典礼,四位当红电影明星胡蝶、陈玉梅、夏佩珍与高倩苹身着土布旗袍,呼吁民众使用本民族土布制品,振兴民族经济。随后,“土布运动”波及苏浙两省,多地相继仿效举办土布展览会。本次展览上,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档案馆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让观众通过小小的土布,回忆起曾经激情澎湃的岁月。
满满生活味
上海土布根植于民间生活,与本地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展览上,一些包着红纸的布匹,讲述着老上海人结婚时的“门道”。过去,不少农村姑娘都从小学织布,出嫁时要带一箱自己织的土布做嫁妆。婆家的人一看布匹的数量、质量,就会明白姑娘是否聪明勤劳,家境地位如何。出嫁后,一部分布匹还要送给婆家亲戚,成为家庭关系的润滑剂。看似一箱普通的嫁妆布,却反映着上海人待人接物、家人相处的一套哲学。
嫁妆布的旁边,放着一件土布碎块拼成的“百衲衣”。以前,上海人家里若有体弱多病的小孩,就会向每户邻里求一块碎布,缝在一起做一件“百衲衣”,以祈求祛病化灾、长命百岁。孩子平安成长之后,父母则要向当年送布的每个人家归还一块足够做一件衣服的布料,表达知恩图报的意思。
回归生活中
“以前我是一个织娘,现在变成一个‘裁缝’了。”崇明永娣土布传承馆馆长何永娣半开玩笑地说道。如今的她不仅仅致力于研究织布技术,更着手将上海土布制作成能够走进现代人生活的产品。展览的第三部分“文创篇”中,就展示了不少她的作品。她将土布与拼布、刺绣等元素结合,运用到手提包、手账本、旗袍等产品上,时尚新颖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展览上还有不少新奇的土布产品亮相。“吖吥嘻嘀”创意工作室带来了用土布制成的潮流玩具熊,松江九曲创意工坊创办人冬野和杨潘红夫妇则将土布经典纹样印在手机壳上,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杨潘红表示:“土布本身不‘土’,只是需要设计。织绣技艺本就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使用就是最好的传承。”
据介绍,何永娣还与崇明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展“何以为衣”课程,把土布文化融入了学校教育的各学科中。松江九曲创意工坊不仅为市民提供体验服务,还成为华师大学生的实习基地。上海土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书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