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医生用的手术针都是进口圆形缝合针,现有国产针材料工艺不太理想,容易扯破皮肤。能否研发升级型优质好用的国产缝合针,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实惠的治疗?两个月前,这一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外科医生的需求,在上理工得到材料学院科研团队“接单”,双方合作迅速拿出国产替代方案,攻克技术难关。“我们的医学取得很大进步,但坦白说是建立在西方科技基础上的。今天临床使用的药物、设备90%还要‘靠老外’。从显微镜到B超、X光、PET、CT,近百年来医学进步的过程,不断证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提升离不开理工科的进步,但理工科在医学上的应用并不怎么厉害,中国医学需要理工人才来提升技术。”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说。
几个月前上理工和交大医学院酝酿“牵手”。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率队,携附属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第一人民医院、六院和儿童医学中心的院长副院长到访座谈,很快交医系统内收集到了近百个能改进诊疗手段和医疗服务的关键问题,最终经过双方遴选立项40项集中攻关创新。“依赖进口,再小的手术也要动辄几万,类似缝合针这样的‘小东西’不是做不出而是没人做。小问题背后也有大科学命题,也能出大文章(论文),小产品事关民生健康,也有大产业。”上理工校长丁晓东说。
此前,医工交叉在两校都有探索,上理工就曾与瑞金医院牵手成立“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依托庄松林院士团队,将最前沿的光学科技应用于代谢类相关疾病的医疗诊治及慢性病管理领域。上海交大医学院参与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与校内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材料、数、理、化、生等多学科联合,研发国内手术辅助技术、手术机器人等,创下多个“国内首例”。
此外,医工人才培养已启动,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加入40个合作项目,工科生还要通过解剖学等交叉课程了解医学前沿、感知医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