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彩色影像首次公开
1949年9月底,为庆祝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苏联向中国派出了两支摄影队,与中方的电影工作者一起联合摄制彩色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
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介绍,“《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这两部影片因非常著名,在国内多种渠道也都能看到,但一般都是黑白的,而这次在俄罗斯照片与影像档案馆中发现的则是彩色的胶片。更为珍贵和令人欣慰的是,70年前中苏摄影队拍摄的全部素材都完好保存于这所档案馆中。”
上海音像资料馆在俄罗斯照片与影像档案馆发现并采集了这些珍贵的原版素材,当年,苏联摄影师们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摄影机和最好的德国阿克发电影胶片,画质清晰、色彩鲜艳。这些彩色胶片拍下的画面,70年后依然清晰生动。如今,上海纪录片中心的摄制组从中挑选出最为精彩的片段,追忆70年前的彩色新中国。
通过这些鲜活的影像、温情的故事,将唤起70年前的记忆,让观众感受到新中国的朝气,从这些英姿勃发的身影上、从这些纯真的笑脸上获得感动和开辟新时代的力量。
《锦绣河山》中的西湖风光
当年,这两支中苏联合摄影队在中国被称为“五彩队”,除了拍摄开国大典,从1949年到1950年,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15座城市,拍摄了200本胶片,为新中国留下了30多个小时的彩色影像。这些素材曾被制作成五集系列彩色纪录片《锦绣河山》,分别记录了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杭州和长江沿岸城市重庆、汉口、南京在解放后的新面貌,包括文化古迹和生活劳作、风土人情、社会变化等。
70年时光流逝,当年的摄影队成员几乎都已离世。为了挖掘摄影队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彩色新中国》摄制组还在2019年初春采访了94岁高龄的翻译吴堉,讲述她与苏联摄影师哈夫琴之间难忘的友谊。此外,针对开国大典胶片被烧毁,因此彩色版开国大典影像未能流传下来的说法,吴堉回忆,当时被烧毁的是拍摄妇女代表团的,而非开国大典的胶片。老人在采访结束三个月后过世,本片也留下了她生前最后的影像。
《彩色新中国》摄制组还追随苏联摄影队的脚步,重访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等五个城市,通过多方联系,辗转寻找到了不少当年的“画中人”。如影片中在西湖边写生的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生、上海中山公园游园会上表演的小朋友等。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