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从江西来沪看望女儿的曹兄约我去他上海的一个朋友处喝茶。
安亭路是一条很安静的小马路。拐进弄堂里,敲开一幢独门小院的门,百来平方米的小楼底层被分割成几处大小不等的屋子,陈设着五花八门的茶叶种类和茶具。主人戎先生中等身材,一脸的络腮胡子,其粗犷的外形与姓氏倒也有几分贴切,而墙上老书法家高式熊书写的“戎茗轩”斋名又让屋里多了几分书卷气。后来我才知道别看他年纪轻,却有着国家级评茶师、高级制茶工程师等诸多头衔,不过他自称只是茶人。
寒暄入座,戎先生说,他去年才租下房子创办了这个民间茶叶博物馆,主要是以茶会友。这里收藏有近二百种茶,不仅供观赏,还都可品尝。“我今天请你们尝尝20年前的武夷山正山小种。”大概是看出我的疑惑,戎先生解释说,除了绿茶、清香铁观音以新为佳,其余品类茶叶只要保存得当,假以时日味道往往更醇厚。这倒是颠覆了我的一个老观念:陈酒新茶。
喝功夫茶讲究的是一套程序,看戎先生用开水依次烫杯,然后在盖碗杯中放入茶叶,冲入开水,转动杯盖把浮在水面的沫子撇去……动作娴熟一气呵成,犹如茶道表演。不知是谁说过,这泡茶看似简单,但一个真正的茶道师,是能唤醒茶的生命给茶汤注入灵魂的人。
说起正山小种,可谓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后来的安徽祁红、广东的英红以及后起之秀的金骏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只是中国人不太习惯喝红茶,所以风靡世界的红茶在中国反而有点被冷落。其实正山小种很适合养生,茶汤微红发亮,端起杯缕缕果香扑鼻而来,入口则隐隐有桂圆汤的甜味。戎先生告诉我,近年来正山小种很火,不过国家标注的产地只有武夷山桐木关,他如今还是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协会的文化顾问。
好茶还须好水。戎先生说他曾请多位专业人士品尝不同水泡不同茶后打分,最后综合分最高的就是他现在使用的杭州虎跑水。
戎先生是知青子女,正宗80后,在黑龙江长大,上初中才回到上海。他说自己曾开过四家广告公司,后来接触茶道后“走火入魔”,便关闭了所有的公司,一心当起了茶人。
喝了红茶又喝乌龙茶,这回是武夷山岩茶中的水仙。武夷山岩茶香气独特,初啜微苦,继则回甘,这种“岩韵”是其他茶所不具备的。难怪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入木三分的见解:品岩茶后“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大概是谈得兴起,戎先生转身从隔壁拿来一枝花瓣紧裹、表面还有些许冰霜的荷花,说请我们再尝尝他的独家“秘制”荷花茶。戎先生说,他是根据清朝沈复《浮生六记》中的有关花茶的记载尝试制作的,因量少只供好朋友品尝。研制过程也颇为有趣:在山东济南寻找到一处长势不错的野生荷花群作为“基地”,夏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时,选择含苞欲放的荷花,在其花蕊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茶叶包,然后将花瓣扎紧,让其吸收花香。待第二天日出前,将裹着茶包的荷花剪下带回,取出茶包放入另一朵荷花中,包好放入冰箱冷冻室存放。中国北方都习惯喝花茶,最有名的当数茉莉花茶了,只是因花香往往盖过了茶香,所以南方人不太喝。不过这“秘制”荷花茶果然与传统花茶不同,闻着是清淡的荷花香,入口则是浓郁的铁观音韵味。
戎先生告诉我,他主讲的《舌尖的修行——茶学品鉴课》旨在让更多的年轻人爱茶懂茶,最后要达到通过品尝能识别出二十种不同茶叶品类的水平,而国家二级茶叶审评师考试只要识别出九种。
走出这处“藏在深闺人不识”的茶叶博物馆,我和曹兄都感触良多。喝了几十年茶最多也只能算是爱茶者,距离懂茶还差得远。而像戎先生这样的方称得上是茶文化的“布道者”,但愿从这里会走出更多的“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