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溪,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与巫峡之间,是湖北省巴东县长江北岸的一条长流性溪流,因发源于原始森林神农架南坡而得名,全长约60公里,沿途以雄、秀、险、奇不同风格形成了龙昌、鹦鹉、绵竹、神农四个各具特色的峡谷。
我们一行60多位中外游客,乘坐武昌长江“总统一号”游轮抵达巴东码头后,再乘游览客轮到神农溪码头,数10条豌豆角扁舟一字排开,游客一一上船穿好救生衣。所谓舟,其实就是能乘18位游客的小船,当地土家族导游说为什么叫碗豆角扁舟呢?因为这种两头尖平底形的小船形似豌豆角,它常年行驶在溪滩中遇到急流像舟一样向前冲,而得名。为保证质量,船工们用坚硬耐磨的花梨木制成,整个船体没有一个钉子,因元钉容易生锈脱落,为防止船体渗水,用桐油、石灰和棉花搅拌后塞进船缝里。这种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导游接着介绍,今天每条船上有5个船工,他们各有分工,船老大就在船尾掌舵,船老二在船头手握竹篙,当船遇到浅滩时,用竹篙伸入水中,撑船离开浅滩向前。3名纤夫在船前划桨,使船在水中一步一步向前,而过去的纤夫是身背纤绳在岸边拉船前进的,三峡蓄水前,神农溪滩多水急,峡谷、绝壁沿溪都有,而有“一里三湾,湾湾见滩”之说。那时的小船,村民主要用来运送货物,住在溪旁的村民,把水果、蔬菜和土豆等用船送到县城市场,再把买回的盐、化肥、生活用品等运回村庄。纤夫们要贴着岩壁、贴着溪流,沿着沙石滩,身背纤绳拉着船前进。如果穿着衣服,行动极其不便,还会擦破皮肤等,那时的纤夫都是赤身裸体。而三峡蓄水后,神农溪水位涨高,住在溪旁的村民均往外迁移,住在山上的村民外出也不要拉纤了,裸体纤夫自1991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为让游客了解当时纤夫情境,船离开码头不久,一位纤夫,手拿纤绳从岸边走上山坡,然后从前边下山回到船上,这就是当年纤夫爬山拉船的一段经历。在船上我仿佛体会到神农溪山谷、岩壁、树林、清清淡水,没有一点污染。一个多小时游览结束了,我们再乘客轮回“总统一号”,纤夫也收起工具上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