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窑洞绣花女
郑树林
  ◆郑树林

  “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到甘肃庆阳参加二十四届农耕文化节,而我感兴趣的是庆阳的香包文化。车行驶黄土高坡的山道,不时就会看到黄土高坡下的窑洞,那些窑洞是黄土高坡居住的特色,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发祥地。

  走入庆阳民俗展示厅,那些充满民俗民间艺术的乡土气息让人目不暇接。窑洞生活中的坐炕绣花,做针线活的场景也被搬进了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年龄大多在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她们有坐在炕上的,也有站在那里的,她们做的一件事就是绣好自己手中的作品。那些绣品是各种各样的香包和鞋样,可以说在庆阳香包绣花鞋无处不在,随处可见。那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内容无所不包,缀满了各种各样表示吉祥祝福、驱邪镇恶的民俗。香包称作香囊、佩帏、容臭、香袋等,俗称香包。囊就是袋子,里边装上香料就称作香包。香囊造型甚多,有桃形、石榴形、鸡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虽然香囊的形制、佩挂方式及内填香料有所不同,但意义不外乎祛恶气、避邪秽。而今的香包已变得淡雅、清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念,与过去“大红大绿”的粗犷有所改变。在样式上也有所不同,变得轻盈和小巧,艺术珍藏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

  香包刺绣由本来就是当地妇女在窑洞中“不起眼的手工针线活”演变为今天的“文化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渐出海远游,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环县文化局的王老师告诉我,在庆阳地区,妇女们刺绣,在农家女看来不再是针线活,打发打发时间的副业,而是越来越多的妇女“弃农从绣”,小小的针线活让悠闲的农家主妇都变成了“大忙人”,让她们开拓了眼界和思想,也让庆阳民俗文化走向外界,被世人知晓。

  从庆阳到环县,我走进了真正的窑洞,那窑洞和我小时候读书看到的照片一样,上面是圆拱形,然后是一扇很大的格子窗,窗上贴着的窗花,一进门就是一个大大的“床”,这个床就是炕,炕上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这窑洞别有洞天,冬暖夏凉。这里大多数的手工艺活都是在炕上完成的,窑洞的炕是她们一生中待得最多的地方。正值下午,窑洞里的男人正在外面工作,留下的妇女已经把晚饭做好,几个妇女正在炕上,有的在鞋底上描需要绣的花样,有的正在用五颜六色的线绣。把以前只是自己用的物品而今嬗变为产业的,正是这些窑洞绣花女们。王老师告诉我,加工生产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已成为一部分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窑洞中生活的妇女,她们的手艺过去只是自娱自乐的,而今却成为现代人喜欢的饰品,从她们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到她们的自豪和对生活的满足感。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大都市上海也能够看到从窑洞里飞出来的民间艺术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市场之窗
   第A2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港澳名胜/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洋人街”上的老挝黑啤
乘豌豆角扁舟游神农溪
窑洞绣花女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旅游/诗意居住B03窑洞绣花女 2013-10-15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