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2007年至 2012年,至少有39份审计报告涉及“问题科研经费”。会议考察、盖房装修、公款吃喝……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成普遍现象。仅山东省就有13所大学的9.4亿科研经费花得说不清。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表示“痛心”和“错愕”。
感到痛心愤怒的难道只是万钢部长?新民晚报每周一期的新民观察栏目,前不久刊发了《科研经费岂可“什么都能报”》的文章,深度剖析大学科研机关以科研为名任意挥霍、充账套现成潜规则的现象。无数科研腐败现象令公众愤怒和痛心,本应投向科研的经费,却用于吃、买车、盖房、装修、零花、买家具……更有甚者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对此,那些以专家、学者自居的院长、系主任、教授等所谓“学科带头人”,理应扪心自问。
缺乏必要的监管,科研经费自然成了人人得而食之的肥肉。从新闻报道中可知,贪腐的形式集中体现为套、骗、贪、假、吞等。科研投入巨大但科研效率偏低的病因,在于许多科研立项,造假也能过审批、不论证也能成立、未完成也能验收、没条件也获批资金。更有甚者,根据广东省审计厅对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审计发现:有一个市的两个项目承担单位中,一单位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另一单位联系不上,而主管部门对项目情况却一无所知。科研经费可真成了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了。
针对科研腐败的新闻,有许多基层科研人员跟帖留言。表示手中没有课题的讲师、跟着导师干活的研究生们,都指着用发票、火车票冲账,来拿工资呢。从国际上来看,科研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平均值都在40%左右。而国内通行的比例,则是15%。用科研经费给研究生发工资,确实是国际惯例。但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购房购车的支出,却是毫无节操的腐败。
知识分子理应是社会的良心,为何也会堕入腐败的泥沼?高校首先是育人之所,然后才是科研重地。但现在的高校,决定行政权力高低和声望的,大多取决于科研“成果”。“成果”怎么看?不是学术质量,而是拉到项目批到经费的数额。于是,“学术带头人”掌握着科研经费的分配权,在学术界唯我独尊,成为学霸、学阀,把科研经费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被课题组成员、研究生称“老板”。他们本应该潜心研究学术的力气,也都用来拉关系、走后门,找经费。“老板”手中的人脉资源,决定科研资金走向,而不是科研项目的科学论证结果。课题经费到手,“老板”拿出九牛一毛,分给手下的研究生,还有那些没有课题的年轻教师,大家随便做做,应付了事。
长此以往,我们还谈什么科教兴国,拿什么回答钱学森之问。治理科研腐败,就要先治“腐败带头人”,并及时清理滋生腐败的土壤,彻底改变科研经费“什么都能报”、“什么都敢报”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