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包括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系主任和副系主任。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
今年3月,林建华就建议,“如果能够把级别去掉是最好的,如果真是去掉了,那对于去行政化肯定是有好处的。”这次,他表示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尽管步子似乎“小”了些,但这一“去行政化”改革,或将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值得期待。
多年来,高校“去行政化”话题一直广受关注。而决策的方向也很明确。2010年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即提出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则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也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
尽管从决策层到学界,从政府到民间,对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已有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上,却鲜有实质性推进。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争级别、讲权力对等的论调和做法,仍然存在。可见,高校“去行政化”依然道阻且长。
“去行政化”难在哪里?其一,高校并非“绝世独立”,若管办分离改革不能深入推进,只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则高校的生存环境会变得艰难,无论大事小事,可能均会受制于形形色色的行政机构。南科大原校长朱清时曾坦言,“我们去掉行政级别之后,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面对没有级别的南科大,觉得凡是可以管的事情都要来管,而且会按照行政部门对教育的理解来管。”其二,多年的行政化运行,也使高校固化了太多的现实利益,很难骤然取消。
但无论如何,讲求“官帽子”的高教体制,不仅不符合现代大学的精神,也会扼杀学术的活力与创造力。一些高校因为权力过于集中且不受约束,甚至成为腐败的温床。
当然,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在整体改革的框架下有序推进,制度设计要有过渡、有对接,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事实上,此番北大的人事改革就是综合改革的一部分。要避免“去行政化”改革出现反复。
北大已经启动的综合改革不乏标杆意义,而全局性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也该尽快列出时间表,出台具体改革方案和机制。这其中,高校厘清内部的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管理部门与高校的关系也应该有一个规划。此前有专家提出,高校改革不能由行政部门来主导,而应该由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制定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来执行。这是一个可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