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不识一个,未尝不是好事,这是我前段时间在德国生活时得出的结论。当在电脑前、手机里和报纸上看到我不认识的德语时,我甚至有种嘲弄的窃喜,因为它们没有耗费到我并不太大的大脑内存,在一个人们被动接收超多信息垃圾的时代,这简直是一种胜利。那段时间,世界清净如许。我耳聪目明,专心调研,主动搜寻着需要的信息,有足够的时间和脑力思考。
好景不长,我回国了。疏远许久的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重新宣示对我生活高地的占领,同质化的信息充斥着我的生活。手机常常被一两桩事刷爆,一时间,多个公众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被人们不停转发。
微信发明了朋友圈和公众号,精明的国人又将它迅速转化为生意,创造了不少撰文致富的神话。这大大刺激了多年来卖文为生的人们和自诩有些小才的梦想家,公众号从此层出不穷。每个瞬间,不知有多少人在试图捕捉最热的新闻,迅速敲出一篇花里胡哨的文字,还要想方设法把文章拗出个撩人的姿势,在即将爆棚的信息中博出位,冲个10W+,卖个好价钱。公众号失去了最初传播信息的意义,变得媚俗,在蜂拥而至的网文里,想找到一点有价值的思考,是有多难。
我忍不住吐槽,朋友说,卸载微信。我做不到,某些人用N倍于我等的智商,创造出微信,绑架了我们。接受它,就必须接受它的副作用,好比看报纸难免抹一手油墨,看电视会变成沙发土豆一样。可用微信的代价太大了,它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我清洗了公众号,只留个别精品,关停了一些朋友圈,因为转发内容过于同质化,或距离我太远。这有点像清理书房,去粗取精,果然清净多了,而且我的生活并没因此缺失什么。我很感谢相顾不识的德语,让我感受到清净的美好。当客观的屏障消失时,所幸我还有主观选择的自由,面对信息推送模式,关上门、拉上窗,把喧嚣挡在外面,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