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民晚报来说,今天是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日子。新民晚报发行到今天,恰逢第20000期。20000个日夜,我们与读者偕行,看天下风云,聊人间万象;20000个日夜,我们与读者相伴,“夜饭吃饱,新民晚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晚报作为一张富有上海特色的报纸,它的初衷就是要像报春的燕子,衔泥筑巢,翩翩飞跃在浦江两岸、弄堂小巷、石库门里,为读者送去春天的气息、夏日的清凉、秋色的斑斓、冬景的壮伟。它又是读者的朋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报道读者惦念的天下大事,也关心百姓日常的身边小事,为民解忧、与民同乐。
特别是从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起,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奔腾大潮,勇于改革,奋立潮头,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勤勉质朴又志存高远,摘取一颗又一颗皇冠上的明珠。“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是我们的方针,也是我们的坚守。面对时代,我们见证了上海旧貌新颜、变迁发展,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伟大复兴。面对读者,我们平视相向,倾听呼声、纾解烦忧,分享喜讯、同得快乐,与无数读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20000期到来之际,编辑部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电来信,表达了他们与新民晚报久久不能忘怀的深厚情谊。滚烫的语言,饱含着深情。
一位读者这样写道:“恰似春日堂前燕,天天准时入我家。”一位读者说:“人生3万天,晚报2万期。夜夜伴君眠,相守到永远。”一位读者说:“初恋相识九江路,黄昏时分迎进门。不离不弃三六五,风雨无阻天天见。”一位读者说:“从青丝看到白发,从近视看到老花,新民晚报天天看,只为钟情喜欢它。”一位读者回忆道:“记得复刊第一天邮局送来的晚报,左邻右舍争相抢阅,那个情景现在想起都想哭。”
许多读者,都对晚报寄予深深的感情。“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它一眼,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新民晚报发行二万期,一定会有数不清的祝贺、祝愿,而我只想以你家人的方式,陪伴你、爱护你,迎接每一个明天的日子。”
许多读者,讲述了与晚报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我高考之际,通过近十年养成的读报习惯来提升作文水平。现在已为人母,新民晚报将继续陪伴我和儿子一起成长。”“我是晚报的忠实读者,6岁时就给爸每天排队买晚报、看晚报,直至现在我已63岁。”“我已是七旬老人,自50多年前还是学生时代,每天将2分钱的零花钱买份晚报开始阅读起,一直至今与我朝夕相处。”
热烈的语言,寄托着深深的记忆、深深的祝愿、深深的期盼,成为新民晚报人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石库门是上海的乡愁,新民晚报也是上海的乡愁。我们要敬畏、珍惜这样一份值得记取的历史,这样一份乡愁。
走过了20000期的长路,不是要停留在过去,而是要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我们要去的远方,照亮我们梦想的前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提出了48字要求,这是我们未来前行道路上的准则。
我们要不断提高报纸的内容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报纸的整体格调与品位,不断加强报纸贴近市民、解读上海、记录历史的能力。新闻传播形式无论有多少变化,不变的是内容的吸引力,根本的是队伍的内容生产能力。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从本月1日开始,新民晚报已经实行了每天全彩色版印刷,这是新民晚报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是我们向读者表达的深深敬意。
我们要针对新民晚报的特点,针对读者日益开阔的国际眼光,以新形势下不断提高上海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导向,加强新民晚报的全球视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要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在新闻传播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延伸转型的过程中,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阵地上,脱胎换骨,腾飞发展,下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这盘棋,走出新媒体时代新民晚报发展的新路径。
20000期只是一个驿站,有很长的前路等待我们去开拓。我们的前行道路上会有困难和挑战,但是,困难越多,我们的努力越有价值;挑战越多,我们的奋斗越有意义。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一辈又一辈延续传承。每一辈人都有责任,让明天比今天更加美好。
喜迎20000期,而今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