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优先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2015年1月,崇明被选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试点县区,县政府(现已撤县设区)公开承诺创建工作,并把“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纳入“十三五”规划。崇明18个乡镇及相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健康专家委员会,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时,深入贯彻“将健康融入万策”策略,按照健康审查程序,征求健康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两年来,崇明针对需要优先应对的健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跨部门健康行动:居民身体素质差,崇明推广“体卫结合”模式,对弱体质人群运动干预;岛上以农民为主,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科委设计了“走百村讲百课”活动,普及“健康66条”知识;崇明沿海,政府出台“职业人群健康监护工作方案”,重点推进海洋装备企业职业健康维护;为了保障妇女健康,妇联打造“白玉兰”开心家园心理工作室……将政策化解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落实,服务不同年龄、职业人群,“大健康”概念深入民心。
专家点评>>>
崇明把“健康融入万策”政治化、制度化、项目化。除了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外,各单位精心设计了群众喜爱的“健康”项目,在社区、学校、企业进行推广,实现了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共享健康
打造绿色“新名片”
在崇明的几个重点景区、环岛的林荫大道,甚至崎岖的田间小道,到处可见背着行囊、自由骑行的骑游爱好者。自行车运动的发展,已是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符号。2003年起,崇明连续14年举办世界级女子自行车赛,除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份对于全市人民“共享健康成果”的郑重承诺。
2015年,崇明按照“先贯通后提升”的思路启动自行车绿道建设,打造“一环、五圈、十三纵、多点”的生态绿道,其中“一环五圈”自行车道总长度约413公里,包含路面铺设、标志标识、休息点、补给站、景观小品等。此外,崇明还完成建设健康主题公园18家,健康一条街16条,健康步道175条,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美丽岛、安居乐业幸福岛、崇德向善和谐岛”。如今,去崇明呼吸新鲜空气,来一场别具风味的绿色之旅,已成为不少市民健身和旅游的首选。
专家点评>>>
无论是举办国际性大赛,或是建设生态岛,最终目的是满足更多市民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分享健康建设的成果,推进健康上海、健康中国的建设。
两年努力
崇明模式成效显著
崇明,这个全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是个名副其实的长寿岛。90多岁的朱阿婆在岛上生活了一辈子,这两年,政府推出“老伙伴计划”,为她提供了免费体检和家庭互助服务。志愿者经常上门向她讲解健康常识,陪她看病配药。这种结对互助,面向崇明9000多名高龄老人,通过由低龄老年志愿者向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的模式,有效预防或降低风险发生,改善了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此外,崇明在巩固原有健康促进场所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试点建设,完成健康促进学校37家,达标占比54%;健康促进医院15家,达标占比63%;健康促进家庭100家;健康社区71家,达标占比21%;健康促进企业11家,达标占比7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也显著提升,由2015年的15.71%提升至25.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47.6%,成人肥胖率控制在4.2%以内;9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等级。
专家点评>>>
崇明已基本形成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和良好的健康氛围,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本市其他区、外省市区县可参考崇明模式,找准自身特点,完善跨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将健康融入万策”不断深入推进。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