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平宰相申时行秘档
洪铁城
  洪铁城

  记得儿时常去黉门前玩,但见两株下头粗上头细的柏树,分立孔庙门外东西两隅,顶天立地地直插云霄。两株柏树的躯干比铁还硬,下头特粗,我们五六个孩子抱了好多次都抱不起来。老人们说,这两株柏树八九百年了,是倒插着的笔,脚下两口方池是摊开的砚台,架在池中间的石桥是一锭墨,都是孔子门生们用的。然而我特别忘不了也弄不明白的是两株柏树上面,没有通常茂密的冠盖,光秃秃只存下三两支横伸的枝桠长着稀稀疏疏的一些青翠针叶,表示它们还活着,而且活得扬眉吐气,活成一道让人无不“仰之弥高”的风景,使孔庙这个古老的文化阵地因此教人一走到就肃然起敬。

  去年我的老同学、文史学者徐佐国(后改大名为徐永生)约我小聚,席间介绍姓杜名新中者写了一本东阳文科状元的书。我与杜,虽然同城而居但不认识,他是西街人,教过书,年纪长我一两岁。长得眉目清秀的杜新中说,这是他有生之年的一大心愿,想挖出一位大名人,为东阳改写没岀文状元的历史,希望我支持他,帮助他。

  我暗暗地为之吃惊又犯愁。吃惊的是他无师自通、不怕劳累、不计报酬地研究乡土人文多年竟然为自己故乡找出一个文科状元;犯愁的是我这个建筑师、规划师——虽然曾经在东阳市文化局党政一把手岗位上混过几年,压根儿不知怎么样去支持他,帮助他。

  不日杜新中把书稿电子版发给我,我抽出时间拜读了多遍,从中知道了东阳这个文科状元徐时行,原是苏州一位申姓纨绔子弟与一庵堂尼姑偷情生下的私生子,深夜里弃之于街市,幸好碰到一位东阳徐姓人路过捡回东阳潼塘村,最后培养成为一名文科状元。后来徐时行做官升任到了“首辅”,因在他任期间全国风调雨顺,边疆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以被时人称为“太平宰相”。

  杜新中写得有根有据,我信了。

  但是古时候潼塘徐姓人不认徐时行。潼塘村徐姓人认为他不是真正的徐氏裔孙,所以不让他入徐氏宗谱,即便中了状元,做了大官。

  潼塘徐姓人没错。而我觉得错是错在古代几次修《东阳县志》时,编辑先生们奇而怪哉地也不认,而且还不信——不相信东阳出过跟潼塘人有关系的文科状元。他们没想过东阳110多个姓氏——包括他们,其中80多个是北方迁移进来的,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故此我要问,出自30多个北方入迁姓氏当中的305名进士,是东阳人极为引以自豪的事情,那么东阳作为一个“教育之乡”,自己培养出来的文科状元、“太平宰相”,为什么不自豪呢?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特别是古代史、远古史上不少人事流传至今,并无文献档案记载。那么凭什么呢?凭野史,靠民间故事、传说。文科状元徐时行的故事在潼塘、在东阳数百年来口口相传是事实,更有婺剧《玉蜻蜓》与其折子戏《庵堂认母》家喻户晓是事实。

  新中请我为这本书写序,拖了快半年时间了。我迟迟不敢落笔,一是因为需要弄清徐时行其人其事,二是因为对本书的文体——文史钩沉类、纪实文学类——较难定性。最后发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出版让更多人知道,东阳是能培养文科状元的“教育之乡”。

  《太平宰相申时行秘档》序(节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 /综合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在壮阔的世界里找心
“芭蕾”依旧舞动中
太平宰相申时行秘档
江山雪霁图(中国画)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著经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太平宰相申时行秘档 2017-02-17 2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