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阅读
吾同书局位于整幢楼的三楼,穿过传统业态的底楼乘电梯而上,步入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1700平方米的书局敞亮通透,全无在老式建筑里惯常感受到的那种沉闷压抑。即使刻意分隔出十几个小空间,也在墙壁上留下了大大的窗户,人们彼此相望却不相扰。线条简洁的传统木窗棂下站着正随手翻阅新书的爱书人,构成了十分有趣的反差。
“现代的文化空间必须与当代人的消费习惯相符,而我们的消费在兼顾传统文化习惯的同时,又要面对经济基础更深厚的90后,”王国伟介绍说,在吾同书局,书,文创产品以及饮食消费各占三分之一的空间,每个空间里的人都会被书环绕。书籍带来了内心的安静。但在书的选择上,会更偏向于年轻人,即使是学术类书籍,也是“泛学术”的。“比如哲学类书选择了陈嘉映的《我们的生活会好吗》,同时也比较注重书的装帧和时尚感。在书籍种类的划分上更新颖,比如‘艺术与设计’‘城市与空间’‘动物与植物’‘手工与创意’,这样的分类与以往是不同的。”
轻松互动
做书局这门生意,确实挺艰难,高企的房租与书籍微薄的利润空间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虽然得到了一些支持,但豫园商圈早已被贴上“旅游景区”的标签,与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王国伟说,吾同书局的诞生与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不谋而合,“政府的支持是个利好消息,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自己做好,要对老城厢的文化建设有所帮助。商厦那么多,而豫园只有一个。”
“我们很认真地分析当今年轻人的喜好,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上海的年轻人来这里。”吾同书局与目前很多实体书店一样,将频繁地举行与读书相关的各种活动。与艺术家和学者的对谈和签售活动已做了不少,接下来的计划中还将邀请青年作曲家田艺苗、微博“一画成名”的老树。从4月23日到4月30日,读书小组活动天天有,吾同青年活动中心也在酝酿和筹划中,“只有让年轻人占据,豫园这个无法复制的地标才具有生命力。”王国伟说。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