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四月,吾友陈蔚躲在京西八大处的一座山庄,写出了歌剧《再别康桥》的剧本。徐志摩是这个剧本中的主角,剧本中引用了他的若干首诗,还有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中的几句:
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这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地、曼长地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题为《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的这篇散文,无疑是徐志摩诗文中的一篇精品,也是一篇别致的抒情散文,更是一篇寺庙题材的佳作。
我们制作的戏进行到这一步时的剧情,是林徽因朗诵这一段文字,不唱。作曲家周雪石有些惶惑,不知怎样谱曲。我说,某日听过管子演奏家郭向的一段独奏,似乎是五台山佛教音乐中的一段,颇有意境。郭向应邀而来,一身中式白衣,盘腿而坐,吹出这段绝妙的音乐,陈蔚、雪石等人皆惊呆,赞曰:这就是空谷足音吧!
后来的演出,一直是这样的场景:王静、雷佳或尤泓斐扮演的林徽因,在桃树下朗诵志摩的名句,郭向在暗处吹奏管子烘托气氛。徐志摩文字中那独有的乐感,飘然而出,回旋在剧场的上空,久久不散。
近年我移居上海,偶有常州的朋友来家里作客,我或有问:天宁寺的香火还旺吗?朋友不解,答曰:一直很旺哟。直到今年四月,我59岁生日前的两天,才有机会去常州。此乃平生第一次。
我不信佛,但走过路过大小寺庙,总要拜一下,瞻仰一下。在常州天宁寺,倒是生出一番前所未有的感慨:哪里无寺庙?谁人不拜佛?但哪个比得上徐志摩?坊间、今人津津乐道的似乎只是徐志摩与这个那个女子的恋情,往往忽略了他对美和自由的追求。古往今来的文人,在寺庙题材上早已用足了笔墨,但似志摩这般虔诚,这般在瞬间被佛教的礼忏声打动心扉、撞出灵感的又有几人?我或许也曾被某个寺院的礼忏声打动过,动于心而未行于文,但我的确再未读过对佛庙这般虔敬的、灵动的赞美。神州大地,称作天宁寺的寺院不止一处,我也到过一两处,而今天来拜常州天宁寺,却确确是因徐文而来。置身于此,虽未闻礼忏声,但吟起志摩的句子,亦似闻得那鼓、那钟、那磬、那木鱼和佛号的一声又一声。寺院黄墙上岁月的印痕和树木的投影,地上红黄各色的落叶,重建的天宁宝塔,飞檐,牌匾,佛意与诗意融汇的色泽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