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照亮身边人
庞小漪
  庞小漪

  在进中环集团前,我是新闻系毕业从事了六年新闻工作的记者,本以为离开了纸媒,去了企业,可以和“一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月月四千工资累成五脏俱伤六欲尽废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题不敢说十分辛苦”的日子潇洒告别,然而,我想错了……

  “我们需要创办一份企业报!你是有这方面经验的,出个方案吧。”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总经理满怀期待地看着我。“好……好的!”走出办公室,我一拍脑袋,无限懊恼,绕了一圈,怎么又绕回来了呢?只能说是宿命。

  就这样,《中环时报》这个孩子,在我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14年4月呱呱坠地。

  企业报,和市场化都市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要的区别,就是你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是你身边熟悉的人。刚还和你聊食堂中午吃啥,一分钟后你得逼着他说最新的工作计划;平时你们是好姐妹好兄弟,一到出报前,你催起稿来简直凶神恶煞;没料了,就赖在人家部门办公室不肯走:“说吧,这里面一定有故事!”……一段时间后,我就没了“朋友”,大家看到我都绕道走。不小心没避过去,就低着头红着脸:

  “我们部门这月没啥新鲜事儿,下个月一定补给你!”

  “不行!这月必须给我,上回答应我的,这就跟你去办公室,咱们好好聊聊。”

  “哎,别!”

  编辑部的同事们,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遭遇,慢慢地,大家脸皮也厚起来,一次不行,再来!渐渐地,仿佛没以前那么难了,通讯员能按时交稿了,甚至会主动报料了。部门经理们来开会,也会到我办公室聊上几句,有意无意地给我们提提建议,出出点子。

  对了,就要这股渐入佳境的味儿。《中环时报》这孩子挺特别,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播报企业的大事小事,有时候会说点俏皮话,有时候抒发点小情怀,慢慢地有了朋友,有了粉丝。

  公司有个暖通工程师,东北姑娘,和我聊天时说起童年家乡的冬天,特别有感情。“把这种感情写下来吧。”我提议,她若有所思地走了。没几天,给我发了篇4000字的散文《忆童年》,文笔优美,尤其是那些只有生长在东北农村的孩子才会经历的童年趣闻,让我忍俊不禁,又羡慕万分。我立刻安排上了《中环时报》的副刊“百草园”,由于篇幅太大,还分了好几期。这姑娘很开心,成了铁杆优秀通讯员,自己更勤奋地写作,还帮着我们想其他栏目的内容。

  一个工科生,这么热爱写作,令我很意外。但很快,我发现,工程、项目部门的同事,虽然平时拿着的是画图纸的笔,但这笔描摹起文学来,一点儿也不比我们这些文科生差。

  这件事启发了我,一份企业报,表面看似企业的宣传窗口,其实对员工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它可以让人发现自己不为人所知,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的潜力。“照亮身边人”,这是企业报的重要使命。

  在市场化报纸难以为继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企业报因为暂时没有生计之虞,得以安稳度日,但企业报人“十年编辑久坐案头八方约稿需要七窍玲珑忙得六亲不走即便五官老矣但仍要四体勤快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钿一生清贫”的生活,仍将继续。

  让身边人发光发亮,这次,我乐此不疲。

  十日谈

  企业之声

  一张报纸紧密地连结了三代人,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专版/新民健康
小青还乡
常州天宁寺札记
我的人生与大海结缘
街景
朗读者(油画)
黄鹤楼(七律二首)
照亮身边人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照亮身边人 2017-05-08 2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