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海临风、极目远眺,浩瀚而涌动的靛蓝色海水,好像大自然布设的“结界”,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隔成截然不同、生命迥异的两种世界。
漂泊在茫茫大海,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正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海,乘坐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在新不列颠海沟海域进行首航报道。
时间,距离2012年首次出版《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过去了四年,距离我2007年首次出海去南极,已经过去了九年。
从没有想到,自从那年去了南极,我的人生从此与大海结缘。
九年来,我出海采访的时间加起来已经700多天。乘坐过“雪龙”号、中国海监50号、中国海监137号、中国渔政206号、中国海警2506号、东方红2号,向阳红28号、“张謇”号,还登上过美国的“决心”号、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兰金”号。
在这个地球上,我采访的足迹曾经到过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除了大西洋,其他的大洋我都去过了。
2012年,因为见证拍摄了中日关于钓鱼岛斗争的一段关键历史,我的记者证和拍摄的钓鱼岛照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14年,我当选为全国的年度海洋人物,成为我国新闻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记者。而这本书的初版也曾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十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获得过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2015年度“科普成果奖”一等奖。
这些年,频繁的出海生活虽然很艰苦、很孤寂,但也常常让我换个角度看地球,使我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换个角度看地球,地球上71%的面积都是海洋,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地球的大大小小的岛上,都是“岛民”。
走向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正如人类走向海洋、探索海洋的道路永无止境一样,记者的报道也永无止境。虽然,在如今信息爆炸、资讯过剩的年代,做一名职业记者,很难,也很累;做一名海洋记者,更难,也更累。
但正因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上,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职业生涯更短。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和诱惑,总要有一些理想要坚持,总要有一些信念不能放弃,总要有一些事情不能随波逐流。
2016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第19个年头。所幸的是,岁月的流逝,并没有磨灭我对新闻的理想,这是我内心最为看重的一种品质。
在我追求梦想、拥抱海洋的人生路上,衷心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朱志凌先生多年来的关注和支持。从《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初版到再版,我几乎都是在他的不断催稿中才完成了任务。每一次催稿,我都深深体会到一位优秀出版人的敬业精神,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我喜欢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我相信,也只有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才能做得完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所完成的这本书,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肯定有许多想写而没有写下来的,只好留待日后完善。敬请读者谅解!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南极、北极科考之旅》后记(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